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高温津贴不能再传说化了

2013-07-06 14:11: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朱四倍

小暑将至,多个城市气温一路走高。酷热的天气里,建筑工人能领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高温津贴吗?记者奔赴多个正处高温酷暑的城市进行了调查。然而,谈起高温津贴,多数负责人并不愿多说。许多高温下的一线劳动者也并未享受到高温津贴。采访中,一位陈姓工人说,“高温津贴我们不知道也不敢问,怕被老板炒鱿鱼”(7月5日《人民日报》)。

高温津贴成传说,不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有关部门的高调表态,我们也只是听听罢了,但高温作业人员无法与津贴“亲密接触”的尴尬,却让我们感到无奈和伤感,因为这种事情年年上演,而高温津贴成传说年年只是一种“新闻消费品”,无法成为公众权利的象征。

从新闻细节来看,高温津贴基本处于“想发放就发放,不想发放就没有”的状态,出现“工作人员称从未领过高温补贴”和“不同单位发放高温补贴的时间和标准不一样”甚至用购物卡和饮料代替高温津贴的做法,并不少见,而这些怪象年年都有,都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所在。因此,面对没有可喜改变的“高温津贴传说化”,笔者以为,高温津贴不仅成了传说般的存在,更是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新闻消费的对象。可悲乎?尴尬乎?

从本质上说,“高温津贴”屡成“新闻消费品”是高温作业人员各项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缩影。用社会学理论观察之,这意味着法律法规的“搁浅”和一线作业人员博弈能力的丧失,最为直接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对自己的工作发表看法的话语权,没有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的表达权。这种失语的境地使他们处于并一直处于利益表达权的最底层,无法对自己的利益进行维护。一句话,“高温津贴”屡成“新闻消费品”是高温作业人员劣势地位的证明。

“高温津贴”屡成“新闻消费品”,在笔者看来,这是体面劳动的一个反面注脚,甚至意味着体面劳动与整个社会的距离不是在缩短而是处于相反的方向上。“高温津贴”屡成“新闻消费品”,谁的尴尬和悲情?看似属于个体,实则属于整个社会。期待明年“高温津贴”不再成为“新闻消费品”。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