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北京

北京 “寻路”司法公正与公信

2013-07-06 10:57:3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6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法学专家召开“加强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专题研讨会。谢伟辉 摄

加强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近期成为全国法院工作的一个“热词”,各地各级法院都在密集进行调研、研讨,举措频出。

6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法学专家召开“加强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专题研讨会。与会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们围绕当前司法公信力不高的现状、原因和提升路径,围绕加强基层法院建设、推进司法公开、优化司法与媒体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背景:

密集“动作”有深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特别是提出了“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北京高院自今年4月起,组织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公正司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要求全市法院围绕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深化推进司法公开的主题,进一步健全司法民主,扎实推进司法改革,科学进行审判管理。

据了解,该活动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学习通读有关文件。特别是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市委政法委有关会议、通知精神;二是开展专题研讨。结合当前首都法院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工作实际,通过交流研讨,认真查找在司法理念、司法能力、司法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三是组织征文活动。开展全市法院“进一步维护和加强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主题征文评选活动;四是进行总结讲评。一方面是召开全市法院学习研讨交流会,展示各级法院、广大干警开展活动取得的认识、体会和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专家型法官召开专题研讨会,充分听取他们对新形势下法院审判工作的意见建议。

为了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各级法院党组成员带头学习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深入进行研讨交流。北京高院院长慕平亲自带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市16个区、县法院开展工作调研。

通过学习研讨,问题查摆,北京法院查找出五个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审判工作还不完全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研究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应对措施还有待完善;二是一些司法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内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审判质量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有些法官司法能力不强,化解社会矛盾、处理复杂疑难案件的水平有待提高;四是有些法官群众观念淡薄,司法作风不文明、行为不规范、工作不细致,群众意见较大;五是少数法官司法不公、不廉,以案谋私,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

针对上述问题,慕平提出,全市法院加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要着力做好五项重点工作:要着力维护实体公正,确保违法行为受到追究、受侵害的权利得到救济;要着力维护程序公正,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杜绝权力案、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要着力解决终审不终的问题,维护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切实发挥审判工作定分止争的作用;要着力改进司法作风,杜绝冷漠生硬、久拖不决,避免增加当事人的诉累、引起当事人的诉怨;要着力加强释法说理,做到法理情并重,努力让当事人信服。

6月26日,北京高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专家型法官参加“加强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专题研讨会,就是专题学习研讨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愿景:

每一个案件体现公正

对于审理了成千上万件案子的法官而言,个案可能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件,而对于当事人而言,他们对自己的案子投入了100%的关注度。

“医生在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中体现了医德,法官与当事人的关系也应如此。”北京高院民一庭副庭长马军认为,对规律的尊重、对法律的信仰和对人的敬重应构成一个有机结合体,才能让司法公正与个案公信力有效衔接。

对于法官职能作用的发挥,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人民法庭副庭长刘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法官是公正司法的缔造者,个案审理是公正司法的名片和宣传片,“法官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关键,不论国籍、地域和贫富状况,都要一视同仁。”

全国人大代表陈军阐述了自己的愿景:“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起案件,才能为司法公正加分加能量,才能让法官真正成为百姓心中的青天,才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力度、温度和宽度。”

■呼声:

尊重法治建设规律

北京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大、类型多,其中不乏新类型和复杂案件,在此背景下,加强司法公正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把宪法和相关法律落实好、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成为法官、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们的共识和呼声。

全国人大代表周光权认为,要切实理顺地方政府和法院的关系,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要通过裁判文书上网,保障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公信。加强法官分类管理,推进审判组织结构和法院内部考核机制的改革。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玉梅建议,探索建立法官督导制度,发挥审判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资深法官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法官整体能力素质。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官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弱化的问题,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鱼水提出,要加大管理制度的保障,让法官潜心办案,在追求程序和实体公正的完美结合中体现司法公平公正。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潘剑锋指出,法官除了坐堂判案之外,还要主动向当事人告知释明,答疑解惑,帮助理解认同裁判结果。

尊重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和审判工作规律是法治梦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愉认为,人民法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扎实稳妥地推进各项司法改革。要正确认识法律多元化的特性,把握审判工作规律,努力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环境:

良性互动共同营造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曾撰文提出,“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一员,是人民法院的同盟军”。

近年来,北京法院在探索与律师行业的沟通交流机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法院要为律师依法履职提供最大的便利,积极探索建立与律协组织常态化沟通联络的工作平台。”北京高院政治部主任吴在存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律师回应道,要切实尊重和保障律师权利,不断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律师制度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培养精英型、专家型和职业化的法官队伍。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构建法院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是当前各级各地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慕平强调,北京法院要自觉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加强法院公共关系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民意沟通机制。

北京市人大代表刘林说,要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机制和方式,持续扩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人民网总裁廖玒提出,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司法公开力度,切实保障公众享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法制宣传,主动占领宣传阵地,正确引领舆论导向,提高司法公信力。(□史璞頔 张朝阳 王志宇)

[责任编辑:李家亮]
相关报道

·张立勇:做好“七门功课”确保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的结构解析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河南:让山区群众看得见司法公正
·江西:切实让群众看得见体会到司法公正
·河南周口中院召开加强良性互动促进司法公正律师座谈会

·河南周口中院召开加强良性互动促进司法公正律师座谈会
·江西:切实让群众看得见体会到司法公正
·青海法院以双语法官培训力推藏区司法公正
·青海法院以双语法官培训力推藏区司法公正
·抚顺法官约会律师携手追求司法公正
·河南信阳法院:加强良性互动 促进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