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狠抓管理 对外敢于创新
探寻基层司法所建设“常营答案”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东部,有一个拥有17万常住人口的大乡——常营回族乡。这里是北京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居住区,同时也是朝阳区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近年来,常营乡退农改居,大搞建设,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纠纷,拆迁矛盾、农民工工资、物业管理、邻里纠纷,哪一项都牵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处在“矛盾漩涡”中的常营司法所,不仅担起了矛盾化解的职责,还揽过了信访的“苦差”,通过提升管理水平,该司法所去年调解纠纷1491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接待来访1736人次,初信初访答复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借助管理手段的创新,他们还积累出了不少调处地区矛盾、提升矫正效果等方面的新经验。
化解基层纠纷靠的是实干
常营司法所坐落在常营乡为民服务大厅旁,总面积350平方米,内有7间办公室和一个可以容纳百人的大厅,由于软硬件条件均出众,该司法所已经被确定为北京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示范单位。
虽说司法所的业务种类不比隔壁的服务大厅多样,可“热闹”程度却丝毫不逊色。自从去年乡里的信访工作并入司法所后,老百姓凡是有点自认为不公的事,第一时间找的肯定是司法所。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司法所的大门才刚打开,9名身穿着厚厚冬装的居民就冲进来“讨公道”。他们都是常营乡当地的村民,生活比较困难。见苹果派社区开了早市,便想着到早市摆摊卖点服装,自食其力。可市场管理者表示,早市主要是方便附近居民买菜,不允许卖服装,怎么都不让他们进。
听了商户们的情况,司法所长蔺军当时就觉得,让村民们自食其力,既能减轻政府负担,也能让村民对生活更有希望,是个“双赢”的好事。于是,她二话
没说找到了乡领导,当起了村民们的代言人。几经协调,不到一个小时,9名商户就得到了“入市”的许可。
类似这样的事,常营司法所不知办过多少。蔺军告诉记者,特别是去年由于化解矛盾工作突出,乡党委将信访工作交给司法所后,拆迁遗留、转工转居、农民退休生活补贴、住房困难、剩余房屋租赁、物业管理形形色色的问题,司法所每天都在遇到。“这些问题哪个都不简单。为了真能帮老百姓解决点问题,我们会先通过耐心和热情的说服,平稳老百姓的情绪,然后再充分发挥司法所矛盾调解的优势,想方设法化解矛盾。”
除了努力解决好群众找上门的问题外,记者了解到,常营司法所还始终不忘“未雨绸缪”,“两室三化四联动”矛盾调处机制就是该司法所保持高调解率的一项“法宝”。这项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法律服务室、矛盾调解室,以及社区工作者、离退休干部、社区居民等广大群众的作用,筑牢预警排查的前沿“阵地”。在此基础上,针对辖区居民成分复杂、类型多元的实际,构建起基础建设网格化、组织建设网络化、调处机制体系化的调解处理机制,并充分发挥地区多元调解专项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加强与法院、派出所、劳动部门、辖区物业公司等各个部门的协调联动力度,力争接到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与此同时,还在每个社区配备固定联系的律师团队,将专业的法律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据了解,2008年以来,常营回族乡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联合接待室共调解纠纷5438起,该地区也成为辖区双桥法庭管片的五个街乡中案件数量最低的地区。
引导“心灵启航”靠的是信任
对于基层司法所来说,除了矛盾化解的“重头戏”,社区矫正同样是一项核心的业务工作。在常营,社区矫正对象虽然不多,可如何保证这些人通过矫正顺利步入人生正规,是常营司法所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2年,一项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心灵启航”项目率先落户常营。这个项目与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专业力量合作开展,对矫正对象突破了传统的管控模式,借助法律、心理、专业社工的力量,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使他们敞开心扉,重新面对生活。
项目实施一年来,常营司法所已经收获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张羽(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个。
年轻漂亮的张羽出生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毕业后被分配到首都机场工作,收入在同龄人中也算是佼佼者。从小的一帆风顺,让她有些玩世不恭。为了寻求刺激,她甚至多次在购物过程中,盗窃商店的衣物。最终罪行暴露,被判处缓刑,从此便成了常营司法所的矫正对象。“一般社区矫正人员虽然按时到司法所报道,按期交思想汇报,可都跟我们有着一定的心理隔阂,不愿意和我们这些‘管理者’亲近。”蔺军说,张羽最开始也是如此。不过,自从她成为了“心灵启航”项目的一员,情况便大不相同。(记者 李松 黄洁 实习生 仇飞)
·张五星:善于调解的司法所长
·上海金山石化司法所赴青浦监狱开展狱内帮教
·福建1103个司法所三年内将全面规范化
·山西晋城市南街区司法所以案说法促普法
·司法所长唐泉头被追授二级英模
·江苏淮安邀群众寻“最美司法所长”
·江苏淮安邀群众寻“最美司法所长”
·司法所长马传亚: 不让群众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河南确山:“三求三抓”全力推进规范司法所化建设
·记太仓市浏河镇司法所所长闵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