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少平今日(7月4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也明显增强,对司法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对司法公正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天津法院目前建立包括3个审判管理指挥中心和139个科技法庭在内的规范执法操作平台,结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法官立案、开庭、合议、宣判、执行、接待当事人等各环节工作实现全程留痕,使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案件审理全过程可看、可听、可查。
重视立案、审判、执行环节 公平公正裁判
人民法院最根本的就是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确保办案质量。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司法审判的过程标准化、法官的自由裁量明晰化、干警的岗位职责制度化、法官的绩效考评精细化,才能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执法的随意性。
李少平说,天津法院近年来抓住立案、审判、执行等办案的关键环节,依托信息化技术,大力加强规范化建设,努力使当事人不仅能得到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结果,而且在整个诉讼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在立案环节,优化立案信访职权配置,在全国首创统一的标准化诉讼服务中心,让当事人平等的享有司法资源;在审判环节,我们组织全市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庭审观摩和裁判文书评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设定26项庭审标准和20余项办案指南,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在执行环节,我们从执行分权入手,着力规范执行行为,强化执行公开,努力克服消极执行和随意执行。
创建三级法院标准化诉讼服务中心 接待62万人次来访
老百姓反映的打官司难,到底“难”在何处?
“我们发现有的当事人想打官司不知道怎么打?到了法院茫然一片,不知道要找谁,不知道怎么写诉状,不明白法官为什么没给立案,有的为了补交材料往返多次。真正打上官司了又不知道怎么举证,一旦过了举证期限又影响到实体权益。想见法官询问案件进度,法官由于正在开庭或者出去调查无法见到。”
解决老百姓反映的打官司难问题,李少平认为,立案环节应更加规范。立案的关键是保障当事人平等、便捷地行使诉权。
李少平说,针对老百姓的这些实际困难,我们着力于把解决老百姓的诉求纳入规范化渠道。2008年,创建三级法院统一的标准化诉讼服务中心,搭建了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为来访群众提供导诉、立案、法律援助、诉前调解、材料收转、案件查询、判后答疑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截止到目前,该中心已接待62万人次来访群众。出台了包括诉讼服务中心各窗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文明接待规范、材料收转工作规程等在内的23项制度,使老百姓到法院就有人接待。
用信息技术减少人情干扰 信访投诉率下降52.79%
李少平说,天津法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规范化建设方面,2012年与2008年相比,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上升6.27个百分点,息诉服判率上升4.64个百分点,执行到位率达到83.81%,信访投诉率下降52.79个百分点,案件平均审理期限缩短了26天。
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司法规范化,提升司法公信力。李少平认为,审判活动中,审判管理主体与法官对案件信息的掌握是否对称,直接影响和制约司法监督管理的效能。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能最大限度去除管理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手段。
一是信息技术在流程管理上的应用,为减少人情干扰、提升审判效率奠定了基础。我们根据案件流程明确了3个主要节点。第1个节点是立案后分案,实行电脑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要改变经过电脑随机分配的某个案件的流向,只有主管院长具备权限。从源头避免人情案的发生。
二是信息技术在案件具体审判上的应用,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天津全市建了139个科技法庭,在这些科技法庭审理的案件都能实现庭审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而且归档保存,作为案件评查的重要内容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客观依据。通过这种实时监督,能够倒逼法官增强责任意识,自觉约束审判行为,提高审判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当事人对法院和法官的信任度。
三是信息技术在法院宏观监管上的应用,为实现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审判管理指挥中心,可以实时了解全市法院各类案件收结案情况,服判息诉率、发回改判率、人民陪审率、人均结案数、均衡结案等指标,为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我们根据系统中反映出的各法院及各部门人均收案情况,及时对人力资源和分案数量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内部挖潜缓解案多人少矛盾。而且,这种信息技术对保障老百姓权益也非常必要。如果当事人对案件不满意,认为法官不公平,我们可以从系统中调出该案件,查看案件的承办法官、审限、开庭录像、裁判文书等,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是否属实一目了然。有问题的该纠错纠错、该追责追责。(记者 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