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西那坡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构建和谐边疆目标,结合地处中越边境特点,秉持公正司法、联动司法与和谐司法理念,创新为民司法载体,拓宽化解矛盾渠道,提高司法公信力,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截至6月底,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20件,结案622件,结案率86.39%;所审理的案件上诉率仅为2.65%,裁判准确率达99.67%,案件质量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展送法下乡和进校园活动6次,受教育4200多人次,回访当事人12人次;召开执行听证会4次,评查案件544件。
创新服务载体,提高服务效能。那坡法院创建联动调解网,在县、乡、村成立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分别设立联动调解中心、诉裁组和调解室,配置了188名调解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设立午间法庭和假日法庭,并利用午间和假日深入农户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上半年,全院法官深入村屯、社区巡回处理矛盾纠纷482件次,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全部调撤结案,调撤率100%。
创新调解方法,突显审判效果。该院推行“七个一”(即一名法官、一名人民陪审员、一名特邀调解员、一名书记员、一辆车、一个联动调解网络、一个片区)巡回审判模式,深入各乡(镇)、村屯就地立案和审理各类涉农案件,以审判前移排除当事人的诉讼困扰。创新“七情六益”(“七情”即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热情、真情、倾情;“六益”即有益于生活、有益于生产、有益于团结、有益于稳定、有益于改革、有益于发展)调解法,根据不同案件采取相应的调解方法,审判效果明显。上半年,全院巡回审理结案482件,占民商事案件的87%,审判效率名列全市前列。
建立文化宣传主阵地,打造民族特色司法文化品牌。那坡法院以黑衣壮民族文化为底蕴,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审判和队伍管理工作中,大力推进“一个主题、二个融入、三个促进”文化建设工程,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全面提升司法知名度,全面完成了文化“五室”的搬迁和重建工作,共在各类媒体上刊播各类作品841篇。现该院文化建设已初步形成了 “一廊”(一个文化长廊)、“二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三传”(新闻信息宣传、文艺宣传、法制宣传)、“四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五室”(图书文化室、院史室、荣誉室、阅览室和档案室)的特色规模。在全市基层法院系统建成了首个室内文化展厅、首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现正在申报“全国法院文化示范单位”和“全国特色司法文化品牌”。(林荣先 黎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