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始终只能是为公共政策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不能成为某些官员个人的特权。“尘归尘,土归土”,官员遭到质疑,有义务自己澄清事实、取信于民,而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打掩护。
日前,甘肃兰州警方及天水市委表示,网传“天水市委秘书长”在兰州酒驾打人一事不属实。
实际上,酒驾打人者究竟是不是市委秘书长和政法机关官员,即只需要他们自己出面接受媒体采访和公众检验即可。作为公职人员,这些官员也有责任这样做。然而,现在警方和天水市委相关部门的回应漏洞百出,当事官员本人却“隐居深宫”,对公众舆论质疑视若无睹,暴露出官员反应慢半拍。
当前,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达,更由于人们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舆情质疑官员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部门及时回应舆情质疑,本身是进步的表现,但有些回应往往不仅不能澄清事实真相、维护政府公信,反而会越描越黑。有些官员往往认为这是由于“不懂回应方法”、“缺乏引导艺术”造成的,为此还不惜经费精力搞各种培训,试图提高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所谓“回应舆情的能力”、“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往往忽略了问题的真正关键,即:有些政府部门“舆情回应”一开始就站错了立场,回应了不该、不必也不能由自己回应的。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权力被放错了位置。官员遭到质疑,自己不出面而由警方、市委机关等匆忙为之辩护,这是由于把官员手中的权力看成是官员私人的,所有权力部门都应该无原则地听他指挥、为他服务、替他担责,他受到质疑就不惜赔上整个政府公信来为之辩护。这不仅把政府部门先入为主地放在了舆情的对立面,而且势必助长某些官员飞扬跋扈的官僚习气,也是当前群众不满的重要根源,发生“市委秘书长酒驾打人”这样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
因此,权力部门不应急于为“市委秘书长”担任辩护人,而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维护法纪尊严和公平正义,以事实真相平息舆情质疑。如是,才能使官员们在舆论监督面前更懂得严格自律,也才能防止政府公信屡屡被少数官员的胡作非为拖累,维护好官民互信和干群之间的良好关系。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邓清波)
·福建培训网络舆情工作人员
·关于涉法网络舆情预警应对的思考
·构建新媒体时代舆情应对体系
·防止权威声音沉默负面舆情发酵
·浅议涉检网络负面舆情发生的原因和对策
·青海培训网络舆情应对
·青海培训网络舆情应对
·青海检察机关网宣与舆情应对引导培训班开班
·江苏宿迁:舆情专报 挖出一批害农“蛀虫”
·立足三项原则应对网络舆情
·阻击谣言速度加快 舆情专家回顾芦山地震7天
·陕西培训网络宣传及舆情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