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 提速升位——青海省海西州公安机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纪实
海西州公安机关以“夯实基础、提速升位”为主线,一手抓打击破案、一手抓治安防范,全力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他们立足海西发展全面加速的时代背景,深化“三项建设”,以进一步夯实公安工作根基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公安工作有机对接,走出了一条“打防管控动态化、执法办案规范化、服青海省务群众便捷化、队伍管理精细化”的基层基础工作新路子。
把解决无房派出所住房问题作为硬任务
5月末,沿柴达木盆地北缘一路向西,记者走进海西州公安机关的座座警营,从柴达木盆地第一镇茶卡交警大队功能齐全的办公用房,到乌兰县已经启用的全省第一家县级驾考中心;从在数字化建设上发挥引领作用的德令哈市长江路派出所,到硬件配置领先全省的大柴旦行委公安局110指挥中心……透过基层建设这扇窗,我们看到一幅海西公安机关跨越发展的美丽画卷。
海西州副州长、州公安局局长刘文鹏告诉记者,这两年来,海西公安始终把基层基础工作置于突出位置,下大力气“偿还”基层建设历史欠账。“以不断加强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建设为突破口,努力从精简机关、政策导向、制度设计、机制建设上着手,实现公安工作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他介绍,为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全局上下以有为求有位,赢得了省公安厅,州委、州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州委还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并形成意见下发,切实将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置于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之中,有效破解了制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发展的不少体制性、机制性、瓶颈性障碍。
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海西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建设不断加快,近年累计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用于公安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使广大民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一路走来,记者看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乌兰县车管所、芒崖看守所等新设施犹如一个个明珠镶嵌在柴达木大地上,德令哈市公安局、乌兰县公安局、天峻县公安局、芒崖行委公安局等正在建设中的工程一派热火朝天。刘文鹏说,他们把解决无房派出所住房问题作为硬任务,已经启动的乌兰县希里沟,都兰县察苏、热水、沟里,大柴旦滩间山,油沙山派出所等建设项目正在运行中。
在基层基础建设中,海西公安机关积极为基层派出所民警办实事、做好事。他们积极协调两级政府为“三所三队”基础建设投入资金,打造正规化基层所队,使各所外观标识、内部用品和门窗桌椅整齐统一,小食堂、小健身房、小浴室、小图书室、小会议室也应运而生。
瞄准全国一流打造信息技侦
这是曾让许多一线民警说不出来的一种苦涩。
以前,追查犯罪嫌疑人只能运用“人海战术”。从警多年的芒崖行委公安局政委喻元青深有感触:“以前,抓捕是最头疼的事。要抓一个在逃人员只能从住址找起,一个一个社会关系人找,一个一个做工作,通过大量人力来布控,还不一定可靠。有时知道一点线索就奔走千里查找,还可能扑个空,办案经费动辄几万元。”
如何运用科技这把利剑,使战斗力倍增,使打击破案更加有力,成为海西公安局党委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从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变的新挑战,信息化建设成为海西公安“一把手”工程。“瞄准全国一流、打造信息技侦。”刘文鹏向全局提出这样的奋斗目标。由此,公安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整合水平低等困难,迎刃而解。
“如果说基层基础建设是一条龙的话,那么科技投入就是点睛之笔,就是整体工作的闪光之点、传神之处。”刘文鹏说。
信息采集是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海西公安机关明确必须建立起全方位多系统构成的信息网,方式是“双管齐下”。
首先是社会化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全州39.58万常住人口和90%的暂住人口已全部录入人口信息查询系统,旅店业信息化管理已达100%,出租房屋登记录入率达97%以上,各警种建立的信息网络基本业务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录入率达到了90%以上。
其次是现代科技监控系统的完善。在全州建立了各级路面治安动态监控中心,对路面治安实行24小时、360度的全时段、全方位监控和监控图像实时查询,初步形成了区域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移动监控互为呼应的实战型社会治安监控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通过扎实开展“金盾工程”等建设,信息通信专网和350兆集群网已覆盖了全州所有基层单位,完成了“一机两用”监测系统、漏洞扫描和网络防病毒系统建设,实现了公安信息的高度关联和共享。在海西,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绝不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基层基础建设大转变,更是一场具有时代特征的警务大变革。
有14名工作人员的德令哈市长江路派出所,配有电脑17台、打印机15台、数码相机6台,所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和投影仪,建有公安部标准化信息采集室。社区民警也已实现了人手配有交通工具、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执法记录仪、警务助理终端、对讲机等六大件的目标。凭借新建的信息化系统,这个所可以通过网上巡查、重点防控、实时监管,对辖区进行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也给远在西部边缘的芒崖公安民警的工作带来新变化。依托科技织就的“天网”,建立起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的“一点布控、全网响应”应用方式,形成全方位、全时空、数字化、立体式覆盖的“天网”警务模式,“小茫崖”也能实现“大安防”。
如今,办公自动化系统广泛应用,网上传递文件和信息、网上考试、远程视屏会议等信息化办公与管理日益常态化。警务综合系统成为开展公安业务的基础平台,执法办案实行了网上流转,各类人口信息、物品信息、案件信息等的网上录入、查询普遍运用。旅馆信息查询系统、出租房屋管理系统、暂住人口登记系统、网吧信息管理系统等与各类高危人群系统联通、碰撞,使治安管理的水平与效能得到极大提升。而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交通信号电子警察系统等为发现违法犯罪活动、锁定证据开辟了新的途径。
信息化为海西公安工作插上了“翅膀”,一场意义深远的警务变革也在各级公安机关深入推进: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大力度提升技术侦查信息化水平;全面加强虚拟社会管控水平……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抓获犯罪分子,几代公安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正通过信息化变为现实。
让警务室直通百姓
茫崖公安分局两名社区民警的“办公室”就是一辆汽车,他们称之为“流动警务室”。每天,他俩都会驾驶“流动警务室”到远在几十公里外的石棉矿上,监督每一起矿坑的爆破作业,并为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提供各种快捷服务。“让‘警务室’直通百姓,是茫崖公安机关实施‘民心警务’的有益尝试。”茫崖行委公安局局长刘学宏告诉记者。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服务。”面对群众急需急盼,全州公安机关汇集社情民意,转变服务理念,深入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各基层派出所把民警为民服务也作为一项硬指标、硬任务列入工作考核。各地还相继开通公安政务微博发布警情、资讯,陆续推出“一站式、一窗式服务”“预约、延时、错时、限时、登门服务”“办证绿色通道”“社区警务”等特色服务,受到普遍欢迎。
现在,走进海西各地的基层派出所,细心的群众会发现,民警的办公区都有了标示醒目的办案中心。这里执法执勤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网上电子笔录制作等现代化执法设备一应俱全。办案中心等执法场所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公安机关执法形象,也收到了规范侦查活动,维护公民权益,提高执法水平的良好效应。
有这样一个“镜头”让记者印象深刻:从内务到社区警务工作;从涉案财物监管到执法办案,乃至队伍建设,德令哈市昆仑路派出所已经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抓规范强制度,这个派出所被省公安厅授予“执法示范单位”,成为全州公安机关规范执法的领头羊。
崭新的面貌,崭新的形象,让工作和生活在海西这片土地上的广大民警振奋和鼓舞,也给老百姓带来更强的安全感。“做实基础、做强手段、做硬素质、做新理念”——海西公安机关用自己的生动实践诠释着这样一个干好工作的基本规律:基层强则工作强,基层稳则全局稳。
(来源/青海日报 文/建华 李显华 张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