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黑龙江

哈尔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强基工程”扫描

2013-07-01 10:59:2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黑龙江日报 

用温暖情怀托起幸福民生

哈尔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强基工程”全景扫描

    □记者 姜斌 张斯文

    人民幸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在于解决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在哈尔滨,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从昔日百姓办事“跑断腿”到如今轻点鼠标不出门,巨大的反差和跨越,将“民生之事大于天”演绎得淋漓尽致。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深知民生二字的分量。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多次强调,解决社会管理问题,不应局限于管理,要把服务民生放在首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解决源头性问题。市长宋希斌就市委政法委《关于继续深化社会管理“强基工程”的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谐安康。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努力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达七成,实施惠民实事项目350个。

    2012年,该市强势启动社会管理12311“强基工程”( 即以群众工作为统领,做强做实社区和村屯两个基层管理平台,完善“大调解”、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与服务三大体系,强化科技信息支撑和提高基层管理服务保障水平),以更加贴近基层,关注群众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借鉴通河县“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经验,创建中心社区,推广“新庄模式”,完善 “大调解”、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破解难题,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计划用3-5年时间,建立起与城乡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哈尔滨鲜明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和谐,从善治起步。在“强基工程”的牵引下,哈尔滨市委政法委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大调解格局,发挥了保障安全、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哈尔滨市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2.9%,较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肩负社会管理职责的政法工作已切实成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中央综治委对哈尔滨高占位、高起点统筹推进“强基工程”给予高度评价,《综治工作动态》全文刊发了具体做法。

哈尔滨市着力构建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图为民警在巡逻。杨武斌摄

哈尔滨上红社区智能化服务管理平台。王东文摄

    “单位包村、干部驻村”,不仅是人驻,更要心驻,在驻村干部“零距离”帮扶下,通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平均18.1%的增幅快速增长

    在通河县乌鸦泡镇依山村村民眼中,驻村干部郭有满是个大能人。村民缺少资金,他主动帮忙联系贷款。有农户想养殖鸭子,他联系孵化场代买鸭雏。村民们遇到难事,他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驻村不仅是人驻,更要心驻。” 刚到依山村,郭有满就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农户促膝谈心,共谋脱贫大计。村民刘福禄曾是有名的困难户,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08年之前,刘福禄一家还挤在狭小的泥草房里,年收入不足万元。了解到刘福禄的困难后,郭有满多方筹措资金,帮助刘福禄建起了温室大棚,搞起了绿色蔬菜种植。刘福禄精心伺弄着棚里的黄瓜、西红柿。到了蔬菜成熟的季节,郭有满又忙前忙后帮助寻找买家开拓市场。年终一算账,竟有4万元的纯收入。刘福禄全家乐开了花。如今,一家人住上了宽敞的大瓦房。刘福禄逢人便说,是驻村干部让他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采访中,依山村党支部书记赵世武告诉记者,依山村有多少户多少人,每户几亩地,村里有几户贫困户,郭有满都能随口道来。村民生产生活上遇到难事,他比村民还着急,千方百计帮助解决,这样的驻村干部,老百姓打心眼里喜欢。正如林铎书记在农村调研时对县乡村三级干部说过的一句话:党员干部要常接地气,以躬身心态面对百姓、服务群众。

    在通河县,千余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农家“接地气”,直接驻村开展工作,面对面了解诉求,手牵手排忧解难,心贴心传递温暖。四年间,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通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8.1%的增幅快速增长,一举摘掉了戴了10年的贫困县帽子。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驻村干部还积极帮助村民化解矛盾,引导农民接受法制教育,开展普法宣传。多年来,驻村干部共走访农民20余万人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4800件。全县还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四小六大”法制教育品牌,即:普法小广播、法制歌曲传唱小分队、手机法制宣传小信息、电视台趣味普法小栏目;法律大集、法律农家大院、法制文艺大舞台、法制电影大看台、电视法制大讲堂、法制歌曲大家唱。卓有成效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民依法行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全县刑事综合发案率持续下降,全县有15个村连续三年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52个村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6.6%。

    城市居民足不出户过上“智能生活”,村民也在家门口享受到利民服务。中心社区、农村综合服务管理模式的推行,让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社区,是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多层利益的交汇点和多种社会需求的集中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社区有着最真实、最直接、全景式的体现。

    交物业费要排队等候,去社区办证常少带材料,需往返多次。这些普通百姓需要“跑断腿”的事,哈尔滨市通江街道上红社区居民只需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即可完成。2012年,上红社区开发建设了社区信息化服务指挥平台,涵盖了街道社区540余项服务内容,辖区居民从此过上了“智能”生活。哈尔滨积极推行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模式,累计投入近6亿元兴建千米以上中心社区73个,通过“以大带小、以一带多、中心辐射周边”方式,将各种力量和资源集中投入到社区,建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机制,并探索打造“智能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助老、帮残扶弱、慈善互助、文体娱乐及社会组织协同等十大服务功能,构建“满足需求、解决诉求”的15分钟生活圈。

    对于智能服务平台的方便和快捷,家住中医街84号的宋庆华老人深有感触。今年春节,老人到北京的二儿子家过年,本想趁着节假日游览北京的旅游景点,可却发现外出时不慎将老年证丢失。在一次与在哈尔滨的大儿子通话中老人诉说了因老年证丢失出行游玩非常不便的苦恼,大儿子告诉她不用担心,登录社区政务网,即便本人不在哈尔滨也可在线补办老年证。他按照网上办证操作流程提示,实名注册后,在网上提交了老年证审批表,三天后,就接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电话并通知预约现场办理时间,几天后,宋庆华老人就拿到了补办好的老年证。

    记者在上红智能社区看到,其门户网站上设有政策法规、社区服务、在线交流、网上办理等9个栏目,向辖区居民公开低保、计生、老龄津贴等31项与居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和办事流程。通江街道武装部长孟繁志告诉记者,智能社区平台改变了原来每周5天、8小时办公的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全天候24小时服务的新模式。上红社区还用近一年的时间采集了辖区2.4万居民信息,整合3万余张三维实景照片,包含社区庭院、楼道、街道全部信息。并设立了社区“1000米”半径便民服务指示图,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知晓1000米内的公交出行、医院、商店、酒店、宾馆等信息。

    城市居民享受着智能化服务,五常市新庄村村民也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利民服务。在新庄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群众张张嘴、干部来跑腿”。这要得益于新庄村独创的“1+3+N”模式。村支书刘清泉告诉记者,所谓“1+3+N”模式,即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工会、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建立农村多种新型协会组织为纽带,致富村民,服务群众,推动村域经济发展。

    在此模式下,新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为社员提供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增收难的问题。如今,村集体资产已由负债140万元发展到净积累1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00元提高到万元以上。新庄村还率先成立便民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免费为村民提供建房审批、低保救济申请、身份证办理等10大类、33个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了乡村间服务“盲点”。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293个试点村推广,推广率达20.5%,有近5万农户加入各种经济组织、专业组织和协作组织,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大到重大决策可能引发的不稳定问题,都能找到化解的“钥匙”。“大调解”体系的全面构筑,预防和化解了无数起社会矛盾纠纷

    哈尔滨市延寿镇双金村金圣屯屯南的一条小路是村民上地的必经之路。2009年5月,一夜之间冒出的半亩水田把小路从中撕开了一条长长的豁口。原来,村民邢某在没人注意的情况下,将地头近百米的农田路改为水田并据为己有。一时间村民们议论纷纷,群情激奋。

    土地纠纷一直是农村最频发也是最敏感的事,如何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治安案件,这道难题摆在了双金村村支书也是村调解委员会负责人敖亚斌的面前。为说服邢某归还土地,敖亚斌多次到其家中劝解,依法做思想工作,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邢某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意将私自占用的农田路按原面积修复。

    为更好地化解农村社会纠纷,每月初的周一,延寿镇都会召开大调解协调中心月例会,对存在的纠纷和问题,各部门以“调解优先”为原则,共同研究当场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

    只有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在哈尔滨市,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大到重大决策可能引发的问题,都能找到化解的“钥匙”。近年来,哈尔滨市委政法委不断完善“大调解”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全市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001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达12882人。创新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协会,先后成立劳动人事争议、道路交通事故、妇女劳动争议、治安纠纷、物业纠纷、保险纠纷等行业性调解委员会42个,形成了行业性调解与“三大调解”的衔接配合。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受理各类纠纷10368件,调解9917件,调解率95.7%,2012年全市信访积案化解率达80%。

    林铎在哈尔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在没有被指派的情况下主动去完成一件正确的事情,大调解工作是纾缓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措施。

    为及时解决市民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哈尔滨市委政法委在社区建立了“法律诊所”,派出法律专家在社区“坐诊”。哈尔滨市两级法学会充分整合社会法律资源,与哈市10所高校法学院紧密合作,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走进街道、社区共同创建了174家社区“法律诊所”,完善矛盾化解、信访疏导、法律援助等“诊所”功能,成为源头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和“缓冲器”。目前,已累计为3万多名群众提供了法律服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381件,调处信访积案886起。

    相对于“管理”,老百姓更需要的是“服务”。哈尔滨市委政法委以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等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3531”社区防控工程,拓展“天网”工程覆盖,深化严打整治。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创新措施的出台,构建起多元化、智能化、立体化的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挤压了犯罪空间。全市发案总量同比下降19.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始终保持最低。其中,命案发案同比下降18.3%,创近30年来新低。

    他们还以回应民生诉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履行职能、服务为先为根本,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以服务发展为己任,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

    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林铎指出,在实施“强基工程”中,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同时完善组织架构,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基础工作,增加物质财力投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蓬勃发展的哈尔滨正在聆听平安、和谐、幸福的脚步声……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河南鄢陵县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陕西石泉“三警合一”开启农村社会管理新路
·青海平安县创新工作模式 强化社会管理
·河南栾川法院完善三项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南宁连续五届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江苏盐城:创新社会管理凝聚正能量

·江苏盐城:创新社会管理凝聚正能量
·河南沁阳市综治办积极推进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
·河南郑州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
·中央综治委表彰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双先"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双先”受表彰
·江苏如皋:社会管理创新篇追寻和谐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