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党的生日。旗帜火红,于今更艳。炽烈的党旗上,书写着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员的事业忠诚和岗位奉献。在纪念建党的日子里,山西日报采撷了四位不同岗位普通党员的若干工作片段,希望通过这组微镜头,让我们感受奉献的伟大,汲取前行的力量。 ——编者
牛国栋:“不锈人生”日常样本
牛国栋在检查产品。
晨曦刚刚唤醒十里钢城,牛国栋已骑行在上班路上。作为太钢不锈冷轧厂第一轧制作业区的大班长,提前赶到单位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对于妻子接送孩子,亦由心存歉疚渐而安之若素。
牛国栋是技术能手,能把钢板轧制成3张纸那么厚。2012年,37岁的牛国栋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不过,掌声和镁光灯之外,乃是生活的常态。七一前夕,记者跟随牛国栋采访,体验个中况味。
7∶00,空荡荡的车间,牛国栋独自进行“现场5S管理”。就是检查设备状况,查有无安全隐患。
7∶45,劳保用品是否穿戴好?谁的操作不够熟练?班前会上,牛国栋像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样絮叨不停。
9∶30,轧制特种钢是个精细活,密度不均匀钢板就折住了。这不,有个卷钢怎么也轧制不下去,有人想把钢卷退下来。牛国栋一听就急了,“那不成废钢了吗?”他凝神查看,对生产轧制策略作了修改。半小时后,钢卷成功轧制出来。
14∶30,钢铁轧制时会产生油污,需要定期清理烟道。今天轮到一名体胖的工友,牛国栋望着离地面10米高的烟道,再瞅瞅身旁的大块头,不吭不哈地系上安全带,爬上湿滑的烟道。
16∶30,牛国栋来到“牛国栋创新工作室”,就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攻关。当天的课题是如何提高BA板表面光洁度。经过一番“头脑风暴”,牛国栋表示满意,“表面光洁度可以提高50%。”
19∶30,工人们早已下班。身为作业区大班长的牛国栋,又是小结一天工作,又是安排生产进度,终于忙乎完了。
22∶00,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生产现场遇到了“拦路虎”。牛国栋冲妻子歉然一笑,匆匆走出家门……
(记者田建平)
王润梅:当好城市“内科医生”
王润梅(左一)在工作中。
夜幕下的省城长风大街,车繁人盛。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在繁华的一隅,几个身着天蓝色工装的身影,正在路边清掏下水道。组长,是一位38岁的俏丽女性王润梅,干这行已20年。记者与她带领的太原市市政管理处第二道路排水养护管理所水道三组,经历了难忘的几个小时。
6月24日晚8时,王润梅和组员们穿着有荧光带的网状马夹,手里拿着叉子、铁锹、镐头,来到路边一个下水道口。镐头打开沉重的铁箅子,工友们开始用叉子清掏墨色的淤泥,一股腐臭迎面扑来。王润梅说:“还算好处理,没有树根、砖头什么的。”为什么一定要晚上工作?“这里是主要干道,白天清掏容易交通堵塞。”王润梅边说边往两米高的车里一锹一锹铲淤泥。这是最累的活,一般是组里两个男性来做的。不过,当天晚上其中一个人请了病假,王润梅主动承担起这项工作。
20时15分,在第二个井口,遇到了困难,淤泥快把井填满了,而且叉子碰到了叉不动的东西。润梅看了看,拿来一个特殊工具——1.5米长、5厘米宽的一根一端是花铲形状的大铁棍。“这是我们对付硬物和树根的秘密武器,特制的,我们管它叫‘扁铲’。”王润梅拿着扁铲一下一下往井里戳,看起来并不费力。没想到,记者一试,这根扁铲足有二三十斤重。
这个仅有9人的水道小组,承担的街道有大小150多条,包括5000多个进水井和5000多个检查井。主要干道的井,每3个月要清掏一次;居民区小街小巷每个月都要过一遍。
到了长治路口,污泥车已经装了半车,大概有两吨。润梅喊了一声:“收工!明早8点老军营小区育才幼儿园门口汇合。”而这时已经是晚上11时。长风街卸去了繁华,逐渐沉静下来。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个路口,几个管道清掏工骑着车子消失在夜幕中。
(记者刘宇)
徐中杰:崛围山山巅“啥都要管”
徐中杰(前)在上班路上。
晨光洒进崛围山山巅马头水派出所时,民警徐中杰已经将第一挑水倒入村民李大爷家水瓮里,开始打扫院子、劈柴。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可从他来到派出所起,就这样坚持了5年多。2010年入党的徐中杰,今年33岁。
这里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水乡,距离太原市区14公里,平均海拔1374米,是太原市最偏远的一个乡。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的多是年老体弱。徐中杰说:“老人年龄都大了,腿脚不方便,很容易出危险。”
从市区到派出所要走40多分钟的山路,交通不便,徐中杰常常住在所里。吃过早饭,有群众来找他开个户籍证明。为了尽量让群众少跑路,对手续齐全的,他一次办好;手续不全的,他告知到位。他还免费为群众复印材料,因为最近的复印店也在十几公里外。
午后,看着暂时没事,徐中杰拉开办公桌抽屉,拿出前几天给马大爷办好的身份证送证上门。经常在大山里奔波,徐中杰练就了一双“飞毛腿”,有着数千个台阶的大山,他十来分钟就能登顶。
大山里信息封闭,派出所安装了电脑宽带后,村民们三三两两跑来看,徐中杰和同事们决定建立一个QQ群,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的村民与家人能通过视频对话。这不,傍晚时分,一位陈大爷进来和儿子视频见面。
这里没学校、没医院、没储蓄所,乡政府和派出所就是全部行政机关的代名词。做了不少“分外”工作的徐中杰是乡亲们嘴里的 “小徐”,大家有事都爱找他。地里应该种什么庄稼、种哪个品种最好,甚至孩子上什么学也找他咨询。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他既是农业技术员,也是生活用品采购员……反正,他就是个“啥都要管”的警察。
(记者左燕东)
杨艳荣:“小巷总理”脚步不停
杨艳荣正翻看工作日记。
“采访?没空啊。”6月26日下午,当记者拨通杨艳荣的电话时,她有些“心不在焉”,边听采访意图,边穿插着与其他人说话,“明天就是我们社区第六届‘睦邻文化节’,还有好多的筹备工作没完成。”记者坚持下,她终于同意将采访约在晚上。
杨艳荣,阳泉市城区小阳泉南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52岁退休后当上“小巷总理”,61岁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说起社区工作的经历,杨艳荣总是会说:“荣誉是大家给的,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服务居民、奉献社区。”说到也许容易,付出却饱含艰辛。
晚上9时许,杨艳荣在离开办公室之前,又将所有该做的事情在脑中回想了一遍。杨艳荣笑着说:“自从到了社区,我就只知道上班时间,不知道下班的点,最晚的时候到家已经晚上十一二点了。”
最近,社区的大事就是次日的“睦邻文化节”。杨艳荣告诉记者,“今年,我们不仅有文艺演出,剪纸、书法表演,还要评比社区睦邻文化点,让活动不局限在某一天,而贯穿至每一天。”社区工作人员有限,筹备文化节并非易事。从主题会标的选择、悬挂,到具体内容的策划,再到锣鼓队、志愿者的工作安排,都是她一个人干。
“我早晨7点多就到社区了,先是组织干部、志愿者开会,看他们还需要什么帮助。随后,我开始一一落实自己负责的具体任务”,杨艳荣笑笑说,“我还是合唱团的一员”。
忙完手头的事情,排练了几遍合唱。时间已过中午,社区办公楼下的方便餐桌开饭了。星期三是为老年人义务煮“爱心粥”的日子,杨艳荣匆匆走进餐厅,与大家聊了几句,并嘱咐厨师:“天气热,粥里要多加些绿豆。”
安顿好老人的午饭,杨艳荣匆匆赶回家吃了口饭。“还有些事情没安排好,下午的工作也得早点开始。”不到14时,她又走进了社区办公楼。
(记者杨文)
·河南安阳市人大机关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白云: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 基层党组织达420.1万个
·最高检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党务工作者
·江苏如皋:“党员服务队”义务帮扶残疾工人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当好“带头大哥”?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当好“带头大哥”?
·广东南海以"三平台一模式"探索新型党员服务
·河南鹤壁:山城区党员中心户社区筑和谐
·吐鲁番中院党员公开承诺做到“五好”
·浙江杭州:党员服务社区群众
·中共司法部直属机关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