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干面是不少武汉人早餐的首选,那人们平常吃的热干面是不是安全呢?近日,记者随机走访了部分卖热干面的早点店,发现有的店烫面的时间不足10秒,且烫面用的也不是翻滚的开水。据悉,湖北省今年将在全省范围内铺开对热干面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明年有望出台热干面食品安全标准,对烫面时间和水温作出硬性规定。(6月24日《楚天金报》)
都知道热干面是武汉家喻户晓的特色小吃,近些年来这一地方名小吃甚至有在全国叫响的趋势。可如果不是媒体报道,谁又会想到这一当地市民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心头所爱”,由于在食品制作流程上缺少监管和行业内安全标准的缺失,其中竟然也会存在着令人心惊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表面上看,热干面所面临的食品安全标准问题,主要在于烫面时间和水温方面没有做出硬性规定,然而,透过这一地方名小吃所暴露出来的法规监管空白和其身处的尴尬境况,却使我们得以一窥国内整个食品行业在安全监管方面把关不严的不堪现状。应该说,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不到位,主要是与当前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有关,生产源头分散,自然也就导致政府监管难度加大。仅以武汉市一地为例,单是在城区内经营热干面这一食品的小作坊、流动摊贩即多到难以计数。正是由于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对象点多、面广、小、散、乱特点突出,才给政府执法部门的有效监督和依法治理带来了诸多麻烦。
食品安全无小事。回顾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曾经被曝光的“三聚氰胺”、“皮革奶”、“瘦肉精”、“牛肉膏”、“染色馒头”等,这些事件无不涉及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因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相应的生产企业倒闭了;因为这些事件,群众对某些品牌失望了;因为这些事件,群众对部分执法部门的形象怀疑了;因为这些事件,相关产业链更是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后,国家都花费大力气对事件进行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当然,食品安全“彻查风暴”过后的惩治与治理行动必不可少,但是平时未雨绸缪的管理更是不可或缺。实际上,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的是市场监督机制的失灵,因此除了政府的深度介入和严加管理之外,更需要社会组织来共同应对这种市场失灵。政府应该鼓励民间成立高效的消费者保护组织,来分担监管食品安全与保护消费者的责任。例如,一旦有消费者因为食品安全中毒,那么,一个政府与社会都值得信赖的民间组织就可以出面来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并申请补偿或提出诉讼。
审视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无论是三聚氰胺丑闻,还是地沟油问题,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面对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只有公开、高效地应对,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政策,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取得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效果。
·聚焦海参食品安全 “物美价廉”者未必安全
·中消协三年受理食品安全类投诉13万件
·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检察院开展食品安全整治
·青海省多部门监督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