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北京市检一分院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三项措施构建一流检察人才发展新格局

2013-06-27 16:48: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近年来,北京市检一分院院党组高度重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提高检察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初步形成了“人才发展传承有序、各类人才逐级培养、高端人才引领发展、年轻人才充分使用”的良好格局,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先后涌现出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方工、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王伟、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荣革等先进典型;培养、引进了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检察机关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化、高层次人才,包括全国检察理论人才4人,全国“十佳公诉人”2人,全市检察业务专家7人等等,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在全市名列前茅。主要做法:

    一、夯实人才沃土基础,传承优秀人才精神

    一是明确人才理念,为人才工作规划未来。开展检察人才工作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查找影响和制约检察人才成长、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根据实际需要,将检察人才具体划分为检察领导人才、检察业务人才、检察调研人才、检察技术人才、检察行政人才五个类别,进一步探索把握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同时,建立检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检察长担任,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治部干部处,形成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政治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检察人才工作格局。

    二是认清资源优势,为人才发展厘清路径。作为直辖市分院检察机关,我院有着人才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先后侦查和审查起诉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广东省高级法院原院长麦崇楷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职务犯罪案件。案件的办理,为检察人才成长提供了锻炼平台,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官队伍,提供了通过办理重大案件展现自身能力的良好机会和有利条件,充分厘清了人才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是传承优良作风,为人才成长搭桥铺路。从人才发展的历程上看,我院主要由原北京市检察分院的人员班底组成,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有着优良的作风和光荣传统,涌现出了以方工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从人才结构上看,我院近年来培养、引进了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检察机关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化、高层次人才,干部结构比较合理。这种人才优良传统和现实人才基础的有机结合,为各种人才涌现发挥了“孵化器”的作用,客观上缩短了人才成长的周期,延伸了人才成长的平台。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队伍结构日趋优化。2008年以来,我院录用高校法学博士、硕士和本科生33人,采取公开遴选、录用和选调等形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61人,目前全院有博士8 人,研究生学历115人,研究生毕业和获得硕士学位人员比五年前增加13个百分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13人,达到96.9%。1999年5月,我院首开面向全市检察系统进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的先河。至今,已成功组织开展了10批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其中105人次通过竞争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中层领导班子正职的原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均增长8个百分点,副职原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分别比五年前增加29和30个百分点,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完善培训工作机制,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坚持把教育培训做为提高检察人才整体素质的基本手段和有效途径。举办局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后备干部培训班,组织检察人员参加高检院、市院等单位举办的各类专项培训;开展自主选学、网络课堂、专题讲座等多种多样的干部培训活动,大力推行全员培训。加大专项业务和岗位技能培训力度,尝试建立分层分类开展培训,试行业务骨干、优秀青年人才和重点岗位工作人员长期研修制度;积极开展上挂下派、内外交流的实践培训方式,先后有38名干部挂职锻炼,为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积累实践经验,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奠定了基础。

    三是形成人才学习机制,引导干警在学习中成才。以学习型检察院创建为契机,形成“以活动为载体、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以业务岗位为平台、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机制,开展贴近实际、形式多样的业务交流、案件研讨等活动。根据工作实际和干警需求,对有发展潜力的检察人员,通过采取送学深造、在职攻读、认领课题、交流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修学习,先后有30多名检察人员登上高检院、市院和其它检察机关及相关单位培训讲台,有效调动了学习热情,激发了工作动力。

    四是强化人才管理机制,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制定了《市检一分院“一十百”人才建设规划》、《“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培训工作考核办法》、《市检一分院外派干部学习锻炼的管理办法》和“专业人才重点培养计划”,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充分挖掘人才的内在潜能。同时,强化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增强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建立领导干部业绩档案,综合运用检务督察、基层院建设考评、部门绩效考核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和评价处级领导干部,树立能力业绩导向。

    五是实施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创新工作取得成果。以创新调研为抓手,密切联系检察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需要开展调查研究。成功中标高检院、中国法学会、市院重点调研课题20余个,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知名期刊上发表各类成果200余篇,完成各类工作创新调研近百项,其中30多项已转化为工作规范。研发出版《检察机关书记员实务培训简明教程》,20余名专业人才分别受聘为高检院、市院或本院兼职教师。成功举办两届“二审论坛”,主办“直辖市分院检察长论坛”、检法实务问题研讨会、全国性证人出庭支持公诉观摩活动。专项调研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检察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科学谋划人才工程,推进人才强检战略

    一是着眼长远,规划人才发展。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十二五”时期检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相关措施,到2015年,将培养全国检察业务专家1-2名,市检察业务专家15名以上,市检察业务骨干达到40名以上,本院岗位能手达到100名以上,检察业务人才和检察领导人才及其他检察行政人才比例更加适当,专业化人才的类型、层次、年龄、知识等结构和部门分布更加合理,专门型人才覆盖各业务部门。

    二是舍得投入,保障人才发展。加大对检察人才重点工程的的投入,完善人才建设经费保障制度。2007年以来,全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资金达数百万元。2013年开始,开展年度“十佳业务骨干”评选活动,每年定期从检察业务专家、业务骨干和岗位能手中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给予适当奖励。按照层次不同,选出不低于20%的表现优异的检察人才,每两年分别安排外出考察学习一次、专业研修一次,营造关爱人才的良好环境。

    三是破解难题,推进人才发展。充分借鉴公诉部门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研究各类检察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符合各部门特点的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干部交流、锻炼等各类平台,给具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加压力、压担子,缩短成才周期,加快人才的成长步伐;适当向业务专家、骨干、岗位能手倾斜资源,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才成长氛围。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