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检,您好!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崇安区检察院的“四化”建设工作一直是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得到了高检院和省市院领导的充分肯定,不少检察院慕名学习取经。请您介绍一下“四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李检:好的。“四化”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基层检察院四个方面的建设。2009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的基层检察院“四化”建设目标和要求。2011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的意见》发布。同年10月,全国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基层检察院建设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基层检察院建设关系检察工作全局,关乎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而我院对照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借助不同的载体,拓展建设路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记者:从三楼到六楼,我发现你们的两个中心十分醒目,运行得也是有条不紊,我想这跟你院“四化”建设的开展有着莫大的关联吧!
李检:你说对了,三楼的案件管理中心和六楼的检务管理中心,是我们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科学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平台。一方面,我们以案件管理中心为载体,保障规范执法。案件管理中心通过制定实施相关操作规程,对执法办案事务性工作进行统一、归口、全程和动态管理,有效避免监督衔接不力、监督滞后、监督断档等问题。开发电子分案系统,对案件受理、分发、结案和管理等工作进行网上流转和动态监管,在案管系统中设置多个控制节点,对案件流程的完整性、办案程序的合法性、法律文书的规范性、办案期限的合法性等进行全程监控。另一方面,针对日常检察政务工作中存在的工作流程不规范、中间环节繁杂、耗费时间过长等问题,我们在全市基层院中率先设立“检务管理中心”,统筹整合资源,依托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手段,与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OA系统资源,运用过程控制、流程管理、持续改进原理,辅以相关管理软件,打造对上直接向检察长负责、对下高效处理检察行政事务的扁平化管理平台。通过简化审批环节、加强节点控制,“检务管理中心”发挥了信息搜集、参谋助手、督察督办作用,提高了检察政务执行效力,有力助推了“全国文明接待室”、“五星级档案室”、“检察工作进社区”等一批全院重点工作的顺利高效完成。
记者:在崇安检察院走一遭,处处充满了文化的气息。不管是一楼的中西法治文化墙,还是每层楼的名言警句,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在这样的检察文化熏陶下,队伍建设工作做起来肯定也是得心应手。
李检:不错,我们始终坚持将检察文化贯穿于队伍建设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队伍培养模式。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型检察院建设,制定教育培训制度,提升检察干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入手,举办业务讲座,组织业务知识竞赛、案例辩论比赛、精品案件评比等练兵活动。实行年轻干警交流轮岗锻炼、承办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列席检委会会议等制度,使年轻干警在工作实践中增强业务、管理能力。出台激励措施,为干警参加研究生教育、司法考试等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提高检察队伍专业化水平。同时,我们实施因材施教的成才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制定检察干警个性化发展定制方案。对检察人员进行合理定位,根据每个干警的经历、专业、潜质、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成才方案。两年来,我院有2名干警被选调到上级机关工作,干警中有140人次在上级机关组织的各类岗位竞赛中获奖和表彰,49次获得集体荣誉。
记者:看到你们的工作开展得如此顺畅,强大的后勤保障应该也是功不可没吧!
李检:任何一项检察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后勤保障服务。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犯罪手段智能化的新形势下,科学的后勤管理服务能够把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到检察实践工作中去,通过对财力的合理组织和使用,全面保障执法办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我们也是十分注重这一块的建设,以求做到保障现代化。在“两房”建设中,我们将检察信息化建设摆在显著位置,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依托信息化手段增强业务工作和保障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战斗力和保障力。研发案件数据汇总查询数据库系统,使有关案件数据具备存储、移送、督办、逐级批报等功能,并通过全院共享、一键查询实现了数据的安全综合管理。开发集中文印系统、使用集中文印设备,运用多功能“一卡通”对全院文件材料实施统一刷卡智能打印,对所有打印复印作业进行监管,既保证了打印材料的安全,又提升了机关管理效能。开发包括车辆身份识别、资料管理、进出情况等内容和功能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通过远程设定停车权限和详细出车停车记录,做到了公务用车的动态监管、有据可查。
记者:崇安区检察院在近年来的探索中独辟蹊径,着力打造了具有崇安实践特色的“四化”建设科学模式。谢谢李检的采访,衷心祝愿崇安区检察院在“四化”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锐意创新,检察事业蒸蒸日上。记者 张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