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通过打造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整合内部力量,创新服务模式,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最大程度让群众少跑腿;通过内合自身资源、外联多方力量,多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向前推进、向下延伸、解决在诉前。
诉讼服务中心——
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据了解,近年来西湖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去年,全院收案达到15689件,审判人员人均结案274件,是全省的1.8倍、全国的3.5倍。
为了让群众诉讼更为便利,法官更能集中精力办案,西湖法院成立诉讼服务中心,将送达、咨询等事务性工作集约化处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达到“少跑腿,少等待,好办事”的效果。
该院副院长潘波说,中心对外承担导诉到访、诉讼指导、材料收转、案件查询,以及判后答疑、信访接待、公示催告、诉前保全、执行催告、司法救助和缴费退费、立案审查等12项职能,对内担负向当事人送达诉讼材料,办理财产保全;办理评估、拍卖、鉴定等事务性工作;案件审限监督管理、档案管理等4项职能。
当事人可以通过西湖法院案件运转流程和诉讼费、执行款收退情况的网络查询系统和短信平台,及时掌握立案、审判、执行、款项等信息。
诉调对接中心——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
在西湖法院,对适合立案前调解或其他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处理的矛盾纠纷,都会由法院的诉调对接中心引导给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
诉调对接中心是西湖法院承担矛盾纠纷分流和督办重要职能的全新机构。中心下设两个工作室,即诉前调解工作室和诉调对接工作室。
诉前调解工作室由西湖区司法局驻法院的人民调解员以及特邀调解员组成,主要承担引调案件的调解工作。
同时,法院还将心理咨询师引入诉前调解,与古荡街道合作,邀请其下属社团杭州心聆护航心理协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入驻法院,每周一、周四下午固定坐诊。截至目前,这支由心理咨询师、律师、道德模范等组成的56名特邀调解员,已化解了200多起民间纠纷。
诉调对接工作室则主要承担纠纷分流的工作职能,对不同纠纷类型加以甄别,实现纠纷的对外分流,从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纠纷。对于专业性强、行业特点突出的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根据纠纷类型相应分流至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杭州市房产中介协会、杭州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等的行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商事纠纷,分流给商会、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机构调解。对于批量的、涉众的以及重大、疑难、复杂的涉及大型企业的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将该类案件分流至合适的企业进行调处。
陈辽敏工作室——
司法服务全天候
2011年9月,陈辽敏法官网上调解工作室正式开通,以该院的全国模范法官陈辽敏名字命名,由陈辽敏等办案能手组成的团队负责网站运行。集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网上预约开庭或调解、网上咨询、网络在线调解等职能为一体的网站式便民诉讼工作室,打破司法服务的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了司法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网站运行以来,呈现点击率高、参与人多、影响面广的良好局面。
一天,工作室收到江西鄱阳严某的求助,其父亲受雇于西湖区的邵某从事铝合金门窗安装。在帮助房东安装阳光工棚时,不慎摔落,成了植物人。严家到雇主家闹,到房东家闹,甚至到房东单位闹。大学刚毕业的严某,抱着一线希望在“网上工作室”发出求助。凌晨求助发出后,早上9点即得到回复:“我们会关注这件事,……我们会尽力处理。”
工作室马上安排人民调解员王大姐、特邀调解员曹律师齐上阵。人民调解员从人情世故的角度,特邀调解员从心理疏导的角度,法官从法律规范的角度,三方面对面沟通,背靠背调解,从三方责任分担,到最终医疗费用总额确定,十几个来回。调解持续了二十几天,最终促成调解方案。就这样,一起重大、疑难的损害赔偿纠纷在立案前就调解解决了,网上的求助变成网下感激、感动的泪水。
西湖法院常务副院长叶丽告诉记者,“法院要借‘两中心’建立起司法为民的服务点、司法公开的示范点、司法公正的实现点,让当事人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精力得到合法权益的最大保护,使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温暖。”
·记杭州西湖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
·江西南昌西湖区检察院:致力打造电子物证实验室
·浙江杭州西湖公安分局9年办出国证件45万
·劳动最光荣:有事找警察 移动警务室搬进西湖
·[视频]杭州西湖公安分局出入境办证中心获“全国青年文明号”
·浙江西湖法院司法为民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