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着城管制服执法,晚上则换上便装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全国网友关注。昨日,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洪山城管人士则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6月17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
如果当地官方所言不虚的话,这的确是一次接地气的调研。派出人员“卧底”深入执法一线,一方面,可以从被执法者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执法现状,更客观地彻查有无不规范执法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换位思考”,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当地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和盲点,体会被执法者的艰辛,掌握他们的需求。这无疑能为当地城管决策提供素材,进而为惠民举措的开展推波助澜,同时,这也有助于为在执法双方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奠定基石。
其实,现阶段,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医患之间、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很大程度的原因正是在于缺乏这种“换位思考”:从不沟通,即使有沟通也流于表面,鸡同鸭讲,导致不了解对方需求,不体谅对方难处。在反映医患关系的影视作品《心术》中,有一个角色叫刘晨曦,他有着双重身份,一边是个专业过硬、医德崇高的医生。另一边,他也是患者家属,他的女儿身患肾衰竭,作为医生,他却救不了自己女儿。这种特殊身份让他更能游离于两者之间,对患者和医生都有更深的理解,也为其医德升华提供了更为独到的视角。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执法者、医生、法官都有机会和可能天然地同时还兼任所管理、服务对象的角色。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城管都去扮演小贩,也无法要求每个医生都去看一场病,更无法安排每个法官都去打一场官司。因此,要获得“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每种职业都并非易事,这需要很强的悟性并具备悲天悯人情怀。
而卧底城管通过“摆摊日记”的形式将经历记录下来,对于其他执法者也是一种间接实践,不失为很好的尝试,值得各地城管甚至其他各部门学习与借鉴。此外,如果这种“卧底”常态化,并上升为某种“暗访”长效机制,对于公权力行使者也增加了监督方式,这也有利于执法方式、作风的改善。
然而,从广大网友的评论回复看来,当地城管的澄清似乎并未得到多数网友的认同,甚至诸多网友提出怀疑,这是否在为涉事人员推脱责任?这种质疑也许来源于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之间长期缺乏对话、沟通、互动,进而产生了天然的不信任。当地城管要消除这种质疑,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拿出实际行动,把涉事人员“卧底”所记录的经历总结为调研成果,并将成果切实转化为具体的为民举措。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只能依靠实实在在地践行为民理念,并没有任何捷径。在群众面前,一切噱头、炒作都是蹩脚的剧本。同时,只要公权力行使者能够真诚地拿出“换位思考”的勇气和决心,时刻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群众也必将感受得到,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
·期待换位思考疏解城管困局
·没有必要对“卧底城管”刨根问底
·期待“城管卧底”成为改革契机
·武汉城管“换位思考”新解需拿更多证据
·城管执法需要规制和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