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理论频道> 司法体制改革

美国法院“公正便民度”评价机制及运行

2013-06-21 09:52:0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第二部分: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指数是衡量公众如何看待法院程序和裁判结果的标尺。共设置了5个问题,问卷调查受访者仅限于案件当事人,综合指数是74.6%,相比2011年降低了0.37%。

各法庭司法公正指数分析:

2012年各法庭“司法公正指数”的结果显示,总体上看,指数水平相比上一年度大幅度降低了。其中,指数水平最低的法庭只有58.3%,与最低的2010年指数水平60.4%接近,但与2011年68%的指数水平相比降低了很多。

首次使用法院者与多次使用法院者的不同评价

数据表明,法院首次使用者认为法院十分公正,而法院定期使用者的满意度却有所降低。

司法公正指数与种族的关联

受访者人口来源数据显示,如同前些年,接受本项调查的大部分受访者是白种人。这几年,非裔受访者比例逐年减少,从2010年的29%降低到2011年的16%,再到2012年的12%。

根据种族因素设计的司法公正指标表明,非裔、白人、混血种族的受访者的指数水平稍低,而拉美裔受访者从2011年到2012年的指标水平保持一致。这些调查结果与2010年至2011年的司法公正水平整体下降的趋势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没有印第安人的数据,2011年没有亚裔的数据。

司法公正与性别的关联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男性认为司法公正的指数水平为63.6%,比2011年降低了8.4%,女性认为司法公正的指数水平为63.1%,同比降低了12.4%。

司法公正与教育的关联

2012年的数据表明,在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受访者当中,司法公正指数下降了6.4%,而高中教育及其以下受访者中,司法公正指数大幅下降了21.9%。

司法公正与无律师代理诉讼的关联

在无律师代理诉讼与有诉讼律师案件中的受访人对司法公正的认知基本相同。有律师代理的受访人比无律师代理的受访人司法公正指数高4.4%。

五、蒂珀卡努县法院收到的个人补充性意见反馈

(一)评价

以下是蒂珀卡努县从搜集到的调查数据中编制的一些评论,其中既有批评,也有表扬。

1.“我不经常访问法院,但我访问法院后,认为米德法官是一个出色、公正的法官。”

2.“法官和律师们认真履行职责,但有一起已经排期的案件可能被遗忘了,后来又排了一次。”

3.“我希望有更多的停车位。”

4.“不要把人们关在楼里!”

5.“法院根本不在乎你的时间是否合适,而是自己决定开庭时间,这样就得让你在那儿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6.“在法院停车和出入很不方便。若能在法院两旁进出,那将会更好!”

7.“希望法庭有更大的指示牌。”

8.“检察官的权力太大,他们只是追求顶格判刑,而不考虑被告的具体情况。公设辩护人基本上不发挥作用。当与检察官进行诉辩交易时,付费律师总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而公设辩护人却得不到希望的结果。这可能不合法。正义不应当厚此薄彼。不管当事人有多少钱或者代理律师是谁,法院都应公平裁判所有案件。很明显,金钱是裁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激励因素。”

9.一个住在城外的律师评论说,自己在法院总会得到很好的礼遇。

10.“痛恨认罪后得到从轻发落的结果的做法。案件的真相显得那么不重要。”

11.“我觉得这里的人很好,而且尊重别人。”

12.“我觉得法官和检察官应当更用心地处理案件。尽管有些被告也许会撒谎以致获得轻刑,但有些被告很诚实。请考虑到我们都是人类,需要互相爱护与尊重。”

13.“我认为法院运行良好,所有法警都乐于助人。我的保释官很好,我遇到的法官都很好。”

14.“如果能有关于办公室号码的指示牌标会更好。”

15.“应当在最快的时间使人们在法院得到救济。”

16.“罚单上并没有明确告知我到法院的几号法庭去,害得我到了法院现问。当我问一个在场的警察时,他很粗鲁,不予理睬,基本没有什么帮助。我在法院里游荡了半天才找到我应该去的地方。”

(二)建议

法院还收到了很多改进问卷调查的建议。在将来进行新的问卷调查中,法院可以把这些反馈意见集中起来,以便提高调查的准确度。具体建议包括:

1.可以减少开放性题目。

2.为使问卷更清楚,在第一页的右下角标记“继续翻页,本页背面还有问题需要作答”。

3.在司法便民与司法公正问卷表中增加“不知道”选项,因为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所有受访者。

4.建议修改“您的最高教育水平是什么?”这一问题,因为选项不周全,受访者仅有两个选项“高中或以下”、“高等教育”。

5.让开庭的法官提示和鼓励当事人在离开法院之前填写问卷调查表。

6.放大调查表字体,以便忘记携带眼镜的受访者阅读问卷。

7.问卷调查员需要有更多的笔记夹板分发给受访者,以方便他们坐下来填写调查问卷。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