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中心成立新闻发布会
心理咨询师首度入驻法院助力诉前调解
导诉台
通讯员 钱让发 时恩霞 记者 余春红
经常去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打官司的王律师最近走进西湖法院后,眼前一亮:立案大厅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仅有了专门的服务台,还有热情耐心的服务人员。而最大的变化是,办事更通气更高效更快捷了。
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来自于西湖法院的两个中心建设: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这两个中心对外一站式服务群众、对内事务性工作集约化处理,从而大大提升了审判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诉讼服务中心:便民惠民新举措 司法服务零距离
到法院打官司,当事人进来的第一站就是立案大厅。起诉需要哪些材料,立案要找哪个窗口,法律咨询、来信来访接待、判后答疑、提交答辩状等又该找谁?
西湖法院注意到,构建一条龙式的诉讼服务,才能进一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于是,诉讼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诉讼引导敞开司法服务第一道门
65岁的王大妈近日第一次走进西湖法院,想“打官司”追回借款。可她一走进法院就蒙了,该找谁呢?
“大妈,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就在她四处张望,一脸无助时,法院的导诉员走过来热情招呼。
王大妈像见到了救星,马上将自己借钱给别人的经过及想起诉追讨的想法一一道出。
“你这样的情况可以起诉借款人和担保人……”导诉员一边解释,一边将一份空白的起诉书和起诉书范本交给王大妈。此时,导诉台的大学生志愿者接过来,继续帮王大妈填写起诉书。当天,王大妈的案子立案成功。
“真没想啊,本来以为到法院打官司好难啊,没想到法院服务这么周到。”王大妈满意地离开。
便民服务切实搭建连心桥
除诉讼引导外,西湖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还提供法律咨询、判后答疑、材料收转等一站式诉讼服务,让当事人“少跑腿,少等待,好办事”。
5月16日下午5点半,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一位中年男子急匆匆来到诉讼服务中心递交一起交通事故案的上诉状。当天是案件的上诉截止日,错过了时间就没有上诉机会了。诉讼服务中心材料结转窗口的工作人员经过仔细询问和了解后,迅速帮其联系上承办法官,碰巧承办法官和书记员均外出办公未归。在跟承办法官确认信息后,工作人员收下了那份上诉状。
材料结转窗口对外满足了老百姓找法官难的问题,对内解决了法官开庭事务性工作无法分身的问题。
提高效率切实保障合法权益
诉讼服务中心专门新设立了执行催告窗口,负责执行案件的催告,以提高执行效率,真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浙江省省直单位住房基金管理中心申请执行吴某和夏某借款合同案,经了解,执行催告员发现,被执行人吴某(女)与夏某系夫妻,并且经济状况良好,初步判断该案存在自动履行可能,于是启动执行催告程序。
立案当天,执行催告员就先后联系了吴某和夏某,了解到两人正在离婚诉讼,双方对还款分歧很大。于是,执行催告员联系吴某后,将其中的利害关系、法律规定一一告知。听了执行催告员入情入理的分析后,吴某一改往日的强硬态度,终于松了口,表示自己一定在10日内将剩余贷款全部还清。
诉调对接中心:矛盾化解多元化 传递司法正能量
快速解决矛盾是所有走进法院的当事人所期盼的,这同时也是法院最想实现的。这两年,西湖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相当突出,2012年,全院收案达15689件,审判人员人均结案274件,是全省的1.8倍、全国的3.5倍。
为此,西湖法院设立了多元化矛盾化解体系,诉调对接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诉调对接中心下设两个工作室,即诉前调解工作室、诉调对接工作室。在这里,“诉”与“调”实现网上网下无缝对接,促进矛盾纠纷多层次、多渠道化解。
诉前调解解开心结
诉前调解工作室由西湖区司法局驻法院的人民调解员以及特邀调解员组成,对适合立案前调解或其他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处理的矛盾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引导至区司法局驻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先行调解或者指定给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与此同时,诉前调解还导入了心理咨询。杭州心聆护航心理协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入驻法院,每周一、周四下午坐诊,一起为化解纠纷努力。
4月11日,心理咨询师第一天上岗。法官、人民调解员与心理咨询师一同参与调解了一起离婚案。该案夫妻双方均系80后,结婚不到两年,孩子才3个半月大。经过大家的努力,这对夫妻终于打开了心结,均表示会好好反省自己在婚姻中的心态,慎重对待离婚。
诉调对接化解矛盾
诉调对接工作室主要承担纠纷分流的工作职能,对不同纠纷类型加以甄别,实现纠纷的对外分流,从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纠纷。对于专业性强、行业特点突出的纠纷,由诉调对接中心根据纠纷类型相应分流至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杭州市房产中介协会、杭州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等行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今年春节前,西湖法院立案庭庭长陈辽敏,与一位人民调解员、两位特邀调解员再次来到了画家赵某家中。2012年8月,赵某邻居袁某和马某家搭建违章建筑改变了水流方向,8月8日杭州暴雨后,房屋漏水造成画家放置在二楼靠墙木柜上的300余幅中国画受损并霉变,从而引发了一起赔偿纠纷案。西湖法院多次调解均无果。
这次,陈辽敏想到了特邀调解员队伍,从中挑出了两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资产评估师,与他们一起上门到画家家中再调解。律师和资产评估师各自从专业角度分析该案,与当事人反复沟通,一步步推进调解进程,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袁某、马某补偿画家损失40万元,案件得到顺利解决。
“在这起案件调解中,两位特邀调解员发挥了重要作用。”陈辽敏说,这也是西湖法院创建特邀调解员制度的初衷:通过吸纳一部分熟悉基层情况、掌握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协调能力的人员进入调解员队伍,增强调解效果。
2012年,西湖法院通过向社会公开招募,层层筛选,组建起一支由56名政治素质优秀、业务素质精良的各界人士组成的特邀调解员队伍,其中有包括“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内的8位道德模范。特邀调解员制度是西湖法院健全诉调对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重要创新,是整合多方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的有益尝试。到目前为止,这支56人的团队已参与化解了200多起民间纠纷。
从网上的求助到网下的感激
西湖法院不但致力于诉调对接工作的深化,还积极探索诉调对接网上工作平台建设。2011年,该院开通了陈辽敏法官网上调解工作室,作为诉调对接中心配套的网上平台,该工作室集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网上预约开庭或调解、网上咨询、网络在线调解等职能为一体,是一个网站式的便民诉讼工作室。
网上调解工作室开通至今,一大批纠纷通过网上调解得以化解。有一天,网上调解工作室收到了江西鄱阳严某的求助。严某说他父亲是一位在杭务工人员,受雇于西湖区的邵某从事铝合金门窗安装。在帮助一房东安装车库上的阳光工棚时,严父不慎从两米多高的棚子摔落下来,成了植物人。
“人命关天呀,我家该借的钱都借了,请陈法官帮我们呀!”大学刚毕业的严某在凌晨发出了求助。
当天一早,网上调解工作室马上安排人民调解员王大姐、特邀调解员曹律师一齐上阵。人民调解员从人情世故的角度,特邀调解员从心理疏导的角度,法官从法律规范的角度,从三方面对面沟通,到三方背靠背调解,从三方责任分担,到最终医疗费用总额确定,调解持续了20多天,终于促成调解方案:三方分担125万元的赔偿款。就这样,一起重大、疑难的损害赔偿纠纷在立案前就调解解决了,网上的求助变成了网下感激、感动的泪水。
西湖法院常务副院长叶丽在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成立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西湖法院将依托这两个中心,建立起一个司法为民的服务点、一个司法公开的示范点、一个司法公正的实现点,让老百姓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精力得到合法权益的最大保护,使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公正。
·惩治恶意诉讼之我见
·江苏淮安:案管部门运用复合监管发现诉讼监督线索
·附带民事诉讼对已确认赔偿额的前判的处理
·辽宁省辽中县法院诉讼为民利民侧记
·如何运用新民事诉讼法开展基层民行检察工作
·福建德化:五种情形打问号 提防虚假诉讼
·福建德化:五种情形打问号 提防虚假诉讼
·河南信阳中院完善小额诉讼审判配套制度
·河南信阳浉河区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
·大兴法院党组织“双联双解”解决群众诉讼难
·小额诉讼案件审判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