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贵州

贵州省榕江县法院“民歌法庭”普法解纷纪事

2013-06-21 09:03:1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婚前诺言早许下,鱼水相依度年华;哪怕陪哥去讨饭,哪怕陪哥浪天涯;终生和哥骑匹马,手牵缰绳望妹拉……奉劝还是莫离罢……”

    在民族文化古朴浓郁的贵州省榕江县,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群众流行着唱民歌的传统。千百年来,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是唱着民歌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如今,榕江县人民法院寨蒿人民法庭将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到了纠纷化解中,以款款山歌和民俗情愫打动夫妻不再离异,兄弟不再反目,邻里不再纷争……

    小创意引来“大”领导批示

    5月15日上午,榕江县前进村杨某家传来阵阵动人的歌声。

    “好花一年开一季,好马一鞍配一骑。结得好伴成双对,结成终身好夫妻……”伴着如泣如诉的侗家琵琶歌声,民歌调解员吴家兴结合案情唱起《夫妻互敬互爱》。歌声未了,杨某听得入神,妻子听得动心。

    见火候已到,法官与调解员分头劝解。一上午的工夫,“民歌法庭”又挽救了一桩濒临离散的婚姻。

    “饭养身,歌养心”。据介绍,在苗、侗、水、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4.7%的榕江县,民歌文化源远流长,编唱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民间山歌等是当地的生活习俗。其中,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还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1月,院领导和我在一次闲谈时,大家突发奇想:既然民歌能把人唱成一家,何不用来把要离婚的人劝和、把闹矛盾的劝出笑脸呢?”寨蒿法庭庭长石庆坤说,“第二个月,我这就成了‘民歌法庭’的试点了。”

    紧接着,法庭从民间筛选了19位德高望重又能即兴编歌的歌师、歌手,在经过法庭培训后担任起了民歌调解员。入情入理的唱词和低回婉转的音调唤醒了一对又一对濒临分手的夫妻,挽回了一个又一个即将丢失的友情亲情。

    “民歌法庭”调解室的布置也颇费心思。为了营造轻松的调解氛围,十余平方米的调解室被装扮得温馨如家。屋子里摆放着茶几、沙发和电视,一盆一米多高的塑料花在墙角静静地“绽放”。

    有时当事人怒气冲冲地走进法庭后,庭长并不急着开庭,而是一面请坐与上茶,一面播放与案情相关的劝世歌碟。“这些歌词都是聘请当地歌师根据不同案件撰写刻录的。”石庆坤指着调解室内的几十张劝世歌碟说,这里有劝孝敬父母的,有劝夫妻和睦的,还有劝邻里和谐的……“如果有人来打官司,我们先根据案情和当事人的情况播放歌碟,有的人听着听着就被感动了,打消了打官司的念头。”

    “民歌法庭”创建至今,已劝和诉讼案件19件,诉外劝和纠纷120余起。

    “法院为文化遗产提供服务是一件好事,望深入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这种独具地方特色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调解模式,契合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得到了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的肯定。

    “民歌一唱就能把道理说清”

    几首劝歌一唱,就能让一对闹离婚的夫妻回心转意了?

    “这很正常。”吴家兴说,“我们这里的人都爱听民歌,许多百姓说不清的道理,民歌一唱就能把道理说清。”

    “民歌调解员重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法官重在释明情理法,通过法律与民俗的双管齐下,促使双方握手言和。”石庆坤道出了民歌调解的“玄机”。

    72岁的龙上豪是当地有名的歌师,创作了四五百首劝歌。提到民歌的魅力,龙上豪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寨蒿公社当书记那会儿就是唱着民歌召集乡亲们开会,会议精神也被他编成民歌传达,效果很好。后来,他又当了司法助理员,2010年成为第一个被法院聘请的民歌调解员。“用山歌劝说调解纠纷既节省了群众打官司的财力、精力,又减轻了法院的负担,好!”

    法庭上所唱的劝歌大都是民歌调解员用身边事编成的,每次出庭调解,法官都会提前告诉歌师案情。由于唱多了,一些歌词甚至可以现场改编。民歌调解员黄桂芝自幼就跟随父母学唱民歌,多次获得黔东南地区民歌比赛大奖。在她看来,仅仅传承民歌还不够,将民歌与公益事业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才是“正途”。2011年,被聘为民歌调解员后,黄桂芝举家从百里之外的塔石乡迁到了法庭对面,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参与调解,被戏称为“带着丈夫嫁到法庭”的民歌调解员。

    袅袅的民歌唱起来,男女老少围拢来。榕江法院十分注重延伸“民歌法庭”功能,定期组织民歌调解员巡回开展现场版的普法演唱,将精心制作的1000余盘劝歌碟片发放到各乡镇群众手中,通过再现新婚美好时光、离婚后儿女流落街头的悲惨画面等引起听者的共鸣。崇义乡归里村一组一名姚姓青年看过赡养歌碟后忏悔地说:“如果我早看到这个歌碟,好好地尽孝心,我老父亲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深化和提高‘民歌法庭’的工作水平。”榕江法院院长杨武泽介绍说,现已在10个村建起了民歌调解联系点,今后还将在乐里、八开、平永等法庭设立“民歌法庭”,让民歌调解工作辐射到各个乡镇,力争全县268个行政村都有民歌调解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调解员。

    “这是由‘案结事了’向‘案结事好’审理模式的转变。”采访中,当地一些法律工作者认为,榕江法院用富有地方特色、群众能接受的沟通形式来代替法律严肃的面孔,不失为司法领域落实群众路线一个有益的尝试。

    记者 李 阳 金 晶 通讯员 顾业成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视频]贵州榕江 吾老吾幼·走基层:天冷了 留守的孩子们你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