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政法文化

通往塞北的关口

2013-06-21 08:54: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对长城关口的认知,先是童年知道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当中一道大城墙严严实实隔着南北。后来去塞外插队,从秦皇岛坐卡车北上,老远看长城横亘着,近了见箭堞斜梯般朝沟底顺下,两墙夹一山口,车队呼啦啦卷着黄尘开过去,寒风扑面,就想起《汉乐府》两句诗:饮马长城窟,下见征人骨。那个关口叫义院口。

    往来多了,又知道长城还有很多小关口,吃紧了,就闭嘴,关门;和平了,就敞开,商品贸易人员走动。清代罢修长城,风吹雨打年深日久,遂残破不堪。更为方便通行,人们扒口子,城砖又能盖房垒圈,所以但凡周边人口集中的地方,长城遗迹就少。如今新开的旅游点,要么存于高山深谷人烟稀少处,要么仿烧大青砖重建。

    秦汉唐的塞外战事,多指向西北。宋辽之争,边关战火涉及晋北乃至燕京,密云古北口就有杨令公庙。但说到穆桂英,就没个准地方了,哪都有。坝上导游指一大摊红草说为啥是红色——穆桂英在这生的杨文广。血染的风采呀!真敢编,宰一百头牛也染不出来。但把这事搁到塞外,就能讲得出口,说得跟真事一样。倒也表现出人们敬仰英雄的情结,你听了,没必要反驳,一笑即可。

    义院口又名义宛口,属明长城蓟镇的重要关隘。再往西,有名的还有喜峰口、潘家口、铁门关、青山关、罗文峪关、冷口关、黄崖关、古北口等等,其间小口就数不清了。喜峰口古称卢龙塞,历史久远,李广北击匈奴,曹操东征乌桓,都曾在此出塞。据传有人戍边不归,其父千里寻子,父子在此相逢,相抱大笑,喜极而亡,故称喜逢口,再为喜峰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喜峰口四四方方一座砖石城还在,我到过,后来建潘家口水库,就淹没在水里。现今库中水位下降时,长城就露出一段,遂成一景“水下长城”。

    车过铁门关几次,都是民舍,不见关隘遗迹。青山关则不然,在迁西县北,保存完好,不光长城非常雄伟地盘绕在陡峭的山峰上,城下还有完整的驻兵古城堡。堡中房舍很多,早年为一个生产队,全部迁出,改造成旅游区。前年深秋和一些作家朋友去,太阳还没下山就寒风飕飕,显出了边塞的孤寂。旧石砖房里,虽是现代设施,但柴门小院,老树枯枝,木窗木门,夜来就觉得还是宾馆人来人往的好。那日,睡到半夜,忽然被院里的响声惊醒,隔窗又不见人影。几番下来,觉也睡不很实。天亮,有位女作家说,夜里好像有女人敲门,找她在汉军当兵的丈夫。听了让人打冷战,但很快明白了是她在做梦。众人说你留下再住一宿,小说就出来了。她笑今年免了,那梦留着明年夏天来再接着做。

    冷口关原名“清水明月关”。相传一年冬天,康熙皇帝骑着毛驴私访来到冷口,但雪大风急,几次未能通过。后学张果老倒骑毛驴才到了关口,却又驴失前蹄,人被摔下,不由得说了声“袭人的冷口、难过的关啊”!于是,“清水明月关”就改为“冷口关”。冷口关建在山势险峻的凤凰山上,远观凤凰山酷似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凤凰。

    有一年正月下大雪,我坐卡车过冷口关,车站讲明,出事概不负责。那也有人买票。一路上手把着车帮盯着前方茫茫雪路,就想一旦不好就往下跳。其实哪里来得及跳,又不是驴背,都是大山,掉下去人影找都找不着。

    老何我插队、工作生活在这个塞北邻着东北。这片土地1932年被日本侵占。“长城抗战”发生在1933年3月,中国军人在长城各关口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自“九一八”事变,日军还是头一次遭受如此顽强的抵抗。至今在这些关口险要砖石处,还留有枪弹痕迹。

    明朝大将戚继光坐镇蓟州修长城,一砖一石毫不马虎,可谓铜墙铁壁,然明末也未挡住关外铁骑。清康熙头脑清醒,不修长城,认为“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得而邦本固,而边境自安。”他在承德建山庄,至乾隆又建外八庙,在当时,疆土辽阔八方来贺,确实起到了“一座庙顶十万兵”的作用。

    口里口外,今天已有多条高速路相连。当你才注意路标,意识到此处乃昔日关口,人车却早已穿越长城南北。这时只有眺望远方长城雄姿,才会追思遐想,心旷神怡。(何申)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