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打击行动。打击效果怎样?目前食品犯罪的形势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侦破案件持续增长
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公安机关年均侦破食品犯罪案件,2010年前,仅为上百起;2011年,达到5200起;2012年,达到9700余起;2013年前3个月,仅肉制品犯罪大要案件就有382起。
如何看待侦破案件数量的持续高速增长?相关专家认为:这不能误读为食品犯罪越来越严重,主要是因为公安机关对食品犯罪变过去“坐等移送”为现在的“主动查处”,从而加大了打击力度,侦破案件数量自然大幅提升。
经过多轮打击,我国食品犯罪猖獗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这是老百姓的感受和共识。从记者平时的采访情况看,食品犯罪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老虎”“苍蝇”共舞,集团犯罪与小作坊犯罪并存。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和监管部门的严管细查下,跨地域辐射全国、涉及产销一条龙的集团化网络化犯罪越来越少,但由于我国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生产经营条件总体较差,小、散、乱问题依然突出。
“合法”企业与“非法”企业都有参与食品犯罪的。大量食品犯罪案件,是由一些无资质的“非法”企业或黑作坊加工生产,但一些重特大食品犯罪,往往都是“合法”企业干着“违法”勾当。
定罪量刑尚存难题
目前食品犯罪查处难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问题食品的处置,比如问题猪肉,因为其极易腐烂变质,公安机关处理起来就比较棘手。其次是定罪量刑,虽然两高前不久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解决以前大量的定性难题,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定罪量刑,除了对违法事实的定性,还有一个量的问题,但现实中,很多小作坊从来不记账,不好确认其到底卖了多少。
谈到食品犯罪发现难时,不少基层办案人员认为,除了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增强外,还因为食品犯罪的特点,肉眼不易察觉,危害大多短期不易觉察,这些因素都导致食品犯罪较难被发现。而据记者观察,个别地方的行政监管部门,眼睛只盯着合法正规企业,而对一些非法企业不管不问甚至视而不见,也是发现难的原因之一。
检测难一是表现在检验标准的滞后,据统计约有1/4标准是10年前制定的,有的已经20年没有修订了;有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力。二是表现在检测技术和检测力量还不足,一些非法使用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以及对化学合成物和其他未知物,缺少检测手段。(记者 黄庆畅)
·前五月检察机关批捕危害食品安全犯罪269件470人
·吉林警方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施行“零容忍”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上海食品安全周将公布企业黑名单
·首个食品安全城市联盟成立
·首个食品安全城市联盟成立
·山西:公安部门全环节侦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
·民生三问:食品安全 如何共治
·让婴儿奶粉成为食品安全突破口
·吉林警方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施行“零容忍”
·河北警方今年已破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22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