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年违法犯罪警情稳中有降,影响群众安全感最明显的“两抢”案件下降65.1%,八类案件破案率达85%,“平安苏州”已成一张响亮品牌。
苏州公安将如何按照建设“平安中国”的要求,充分发挥先进公安文化的引领作用,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建设?近日,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张跃进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放下身段思考问题
“文化,决定着一支团队及其成员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坚守‘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信念,形成‘为何从警、为谁从警、如何从警’的文化自觉。”张跃进说。
2008年,苏州公安在全国公安系统率先提出“千方百计讨好老百姓”的警务理念。
刚开始,有人对“讨好”一词有不同意见,对此张跃进认为,“‘讨好’是指放下自己的身段,真正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展工作。”
同年,苏州公安创新提出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打头的“五度”考核办法,人民满意度权重达40%,释放出“公安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风向标。
为了让全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苏州公安在2009年确定了“六型公安机关”的转型目标,在2012年再次确定了三年三步走的“警务现代化”发展定位,并组织中层领导干部研讨班、所队长培训班、民警论坛等多层面的学习。同时,推行“做优机关、做强专业队、做实派出所、做精社区警务”的警务策略,让基层民警不再背负着沉重的“破案率”“刑事拘留数”“退查率”等考评指标,而是在信息采录等基层基础工作上精耕细作,让专业部门从事专业的打击破案。由此,把工作落脚点真正放在如何优化警务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上,有力地推动了苏州更强保障的平安建设。
快乐幸福地工作
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新近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基层民警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高于被调查的其他地区同行,对市局党委决策的认可度则达97%以上。
这个成绩的取得,源于苏州公安着力推动形成“民主和谐、风清气正、真抓实干”的警营氛围,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警营生态,最大限度激发警队活力。
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局长信箱,公安上下经过近3万余次的互动,80余万字的思想碰撞,领导者及时了解民警思想,发现管理状况,有效疏导民警情绪,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创意警务”,汇集各类创意7.7万个,筛选出精品点子8000多个,300多个点子进入了全市公安各个层面推广应用,有效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姑苏警苑·文化论坛”,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倡导积极健康的业余生活,促进警营和谐和民警家庭和谐。
面对民警的职业发展,则通过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岗位人才分级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近两年先后有420余名民警通过竞岗走上领导岗位,有800多人进入人才库。
良好的警营生态,让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文化渗透在警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涌现出大量“不比收入比创意”的年轻民警,“不为待遇为奉献”的老民警,以及“不求职务求认同”的“军转干”民警,形成了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双赢的可喜局面。
“软实力”练就“硬功夫”
文化是软实力,公安业务是硬功夫。如何用“软实力”练就“硬功夫”,让“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建警、治警、强警的重要举措,是苏州公安的警务发展战略。
2012年,苏州公安下发《关于实施文化强警战略的指导意见》,将公安文化作为公安战斗力新的增长源,转型升级的支撑点,力争到2014年,建立完善与警务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机制,塑造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精神文化,创新创意、客观理性的思想文化,以警为本、管理科学的制度文化,文明规范、务实高效的行为文化,团结向上、和谐奋进的环境文化。
为扎实推进这项战略,苏州公安通过“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性警队培养、和谐警民关系构建、文化惠警、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人才”六大工程,将文化建设系统化、项目化,并落实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让公安文化的培育贯穿在各项业务工作的始终和民警生活的点滴之中。“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自觉行为,警队学术氛围日益浓厚,陆续出版《创意警务论》、《中国农民工问题新解》、《理性警察论》等十余本公安著作,见证着一支坚韧的儒警队伍逐渐形成,公安工作的软实力日益成为撬动业务工作不断提升的有力杠杆。
·大平安体系 百余品牌项目扮靓“平安苏州”
·[平安建设]科技信息化助力平安苏州"三级跳"
·苏州公安三组对比触摸"平安苏州"的为民温度
·三组对比触摸“平安苏州”的为民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