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在线访谈

四川仪陇:留得“青苗”在 不愁“无米炊”

2013-06-17 09:54: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访谈对象: 四川省仪陇县人民法院院长 徐 元

    对话背景

    近年来,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就业环境差等多重因素,青年法官“跳槽”现象较以往有明显增加。

    优秀青年法官流失,新招录干警“难挑大梁”,基层法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凸显。多年来,四川省仪陇县人民法院结合县情、院情,果断推行“育苗成林”计划,探索出了一套青年干警培养新模式。

    ■长计远虑

    “洼地”成“高地”

    法周刊:“红色背景”是仪陇的“名片”,但因位于丘陵地区,经济不发达,法官的流失是一个严重问题。在案多人少的现实困境下,仪陇法院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徐 元:为防止青年法官过快、过度流失,除设置最低服务年限外,我们作了长远考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环境留人。给新建的11个基层法庭开通了互联网、闭路电视,设置了阅览室、活动室,配备了交通车辆、健身器材。给各法庭聘请了炊事员,添置了住宿、生活等日常用具。

    情感留人。协调相关部门调动干警家属的工作;与县级有关单位联合定期举办青年人联谊会;定期举办法庭干警及家属茶话会;干警生日、生病期间,院长编发短信祝福、慰问。

    待遇留人。我们和组织部门协调,建立了新进干警“最低门槛”晋级和按比率晋级的常态晋升机制。给予通过司法考试的干警一定奖励,并适时任命为助理审判员。还给部分外地干警争取到了公租房。

    事业留人。对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业绩优秀、能力突出的青年法官,通过轮岗锻炼,充实到中层岗位任职。

    ■长缰远束

    “助力”变“主力”

    法周刊:新进人员大多被“瓜分”到基层法庭,这种“填充式”做法是否会“拔苗助长”?

    徐 元:不会。对于新进人员,在资格审查和政审时,我们会着重了解其专业特长、读书及工作经历等,在安排岗位时适当考虑。

    除采取资深法官、庭长“一对一”结对“传、帮、带”外,我们还着力从说、写、审、调等四个方面提高青年法官的实战能力。

    “说”是练胆量。演讲比赛、文艺表演、调研后现场答辩、“苏格拉底式”交互发问辩论等活动,让新进人员循序渐进“破胆”。“写”是练思维。工作日志写出困惑,心得体会写出感受,调研文章写出成效。“审”是练功底,“助力”是成为“主力”的过渡,在“助力”中学习、实践、提高。“调”是练能力。调解需要经验、技巧,通过“实战演练”,把“师傅”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法周刊:“传、帮、带”模式,囿于“导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实践经验、知识结构等,其方法、内容难免会有局限性和随意性,对于青年法官成长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仪陇法院对此有何解决办法?

    徐 元:我们采取“基点管束,统一调控”的培养模式。

    各基层法庭庭长负责本庭青年法官的日常管理和“帮、带”;院机关统一组织青年法官培训、轮训;每年一次小循环轮岗、三年一次大循环轮岗;每季度组织青年法官庭审、调解竞赛,采取青年干警“演”、参与干警“说”、资深法官和院领导“评”的方式,以防止固定导师“帮、带”方式、方法被“定格”。

    此外,对于外地考录进来的青年干警,我们还专门协调当地村组干部、德高望重的社会人士与之“结对”,让其尽快学习、了解方言和民风民俗,尽快融入审判工作。

    ■长效机制

    “青苗”化“森林”

    法周刊:针对青年法官知识、能力与审判实践脱节这一实际,你们采取了哪些办法?

    徐 元:我们每年初都会制定《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内容都有适当调整。比如今年的具体内容就包括“讲读查研”四部分。

    讲,就是定题讲座。每季度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刑事和解制度、民间借贷等为主题进行。自由讲座每月由主讲人确定主题报经审核后举行,由青年法官以“法官沙龙”形式开展,讲稿在内网热点论坛发布,全院法官可以“匿名”进行发问、点评,由主讲人整理后形成调研文章。

    读,是法院按干警需求有针对性地购置图书,确定每周三为“仪陇法院读书日”。党组成员不定期与青年干警交流读书心得并形成“交流日记”,青年法官每年至少写出3篇读书心得。

    查,是庭审评查和裁判文书评查。示范观摩庭必须运用科技法庭;临场抽检庭审采取随机抽案、不打招呼、现场点评、现场计分等方式。

    研,是院学术委员会下设四个学术小组,各确定一名青年法官为课题执笔人,完成负责领域的1个以上课题;所有干警均可自由召集“学术沙龙”活动,通过内网论坛形式参加或召集。

    此外,我们还完善了《干警晋级、晋职细则》、《基层法庭管理规范》、《干警交流、轮岗实施细则》等32个长效制度。

    法周刊:这种带“功利性”的培养模式是否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面对繁重的压力,法院如何给青年法官“松绑”?

    徐 元:让青年法官“速成”,短期内的强化训练是迫不得已的办法。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有配套的长效机制,来缓解繁重的办案压力。

    首先是心理上“解压”。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对干警进行心理疏导;院领导主动与干警谈心,解决其生活、工作难题。

    其次是荣誉上“激励”。评先评优,首先考虑业绩突出的青年干警;每年评出“党员示范岗”、“青年标兵岗”,实行挂牌上岗制,并给予相应奖励。

    再次是待遇上“给力”。对特别优秀的青年法官,我们在解决职级、职务晋升、教育培训、交流轮岗时优先考虑;成绩突出者一律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法周刊:推行这一系列制度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你们有何打算?

    徐 元:以前,因为环境差、待遇差等因素,仪陇法院经常“给他人做嫁衣”,法院成了青年法官的“跳板”。推行“育苗成林”计划以来,青年法官队伍日趋稳定了。去年年终的审判质效考评,我院位列全市基层法院第一名,跻身全省“一流法院”行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套青年干警培养模式,使之成为长效机制。

    要探索完善全面的考核考评制度,对具有审判资格的青年干警从事的岗位所对应的工作内容、标准、考核主体、考评细则等逐步细化、量化。要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在稳定法官队伍的基础上,保持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持续性和针对性。还要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对案件的管理、案件背后社会关系的约束、青年法官自身“自助、自主”管理等等。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四川仪陇县:检企合作设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
·四川仪陇查办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窝串案11件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