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体验·转型中国 基层影像)
走访工作对象家庭。
与民警、居委会干部商议完工作离开。
马宏艳轻快地走在前面,蓝底白花长裙有节奏地摆动着。雨很大,我们慌乱地踩过几个小水塘,一路小跑还是跟不上她的步伐。“就这么点路,天天来回走,我习惯了。”马宏艳抱歉着放慢脚步。
40岁的马宏艳是上海自强服务社的禁毒社工,她工作的片区是杨浦区控江路街道。这片2.1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每个居民小区、每条背街小巷,马宏艳都了如指掌。10年里,她天天走街串巷,为社区内吸毒人员做心理疏导,替他们办理各种救助申请,帮助他们戒毒康复,重新融入社会。
目前,上海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6.7万人,其中,杨浦区有4315人,控江路街道户籍人口中在册吸毒人员有366人。马宏艳和她的5名同事,平均每人服务60多人,最多的时候,马宏艳要同时服务80多名吸毒人员。
禁毒社工工作辛苦,也有意想不到的危险。“刚开始接触那些吸毒人员的确有些紧张,吸毒之后往往会有很强的幻觉,狂躁、有暴力倾向。”有一次,马宏艳接到一位吸毒人员的求助电话:“你快来,我们家到处都是摄像头,有人在监视我。”马宏艳立刻赶过去送这位吸毒人去医院,吸毒者却以为马宏艳要害她,打110报警。
为了更好地与吸毒人员沟通,财会专业出身的马宏艳报考了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考了社会工作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我们掌握的社会资源太少,这些吸毒人员生理上戒毒容易,心理上戒断很难。社会的歧视、就业的艰难,都易促发复吸。”做禁毒社工10年,最令马宏艳头疼的是,吸毒戒断人员找工作难。马宏艳所在的服务站拥有社会资源少,而且很多单位招工需政审,一看有吸毒史,不管是否已戒断,一律拒之门外。
“即使重新工作,也是如履薄冰、步步惊心,他们不敢出差,不敢旅游,‘吸毒史’会跟随他身份信息一辈子。”马宏艳说,希望社会能对吸毒者多些宽容,用温暖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归正常生活。(记者 屠知力 郝 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