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法治建设

净化高考需法律撑腰

2013-06-17 08:59: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高考,只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展示出每个考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也才不会戕害到每个考生的合法权益。

    “史上最严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尽管冠以“最严”的称号,但考试中的作弊之风依然挥之不去。根据媒体报道,湖北、江西、贵州等省份都陆续爆出了高考作弊新闻,更不可思议的是,湖北钟祥、天门、仙桃在内的多个县市已形成作弊产业链,猖狂程度已经到了可怖的地步。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关口,是检验他们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平台,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一次重要契机。既然如此重要,高考就必须恪守严格、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因为,只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展示出每个考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也才不会戕害到每个考生的合法权益。然而,为了追求私利最大化,很多考生和家长不惜铤而走险,想方设法施展各种伎俩钻空子、找补丁。肯定的说,一旦成为高考安检防线面前的“漏网之鱼”,定会在自己的高考分数上增加较大的砝码,从而在高校录取过程中占得先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伴随防作弊手段的创新和突破,作弊手法也是眼花缭乱、花样翻新。其实,单纯的依靠安检手段创新和完善,只能在预防作弊行为上凸显一定的效用,却无法对作弊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和惩治。毕竟,一者,即使再严厉的安检,也无法将作弊行为完全杜绝,总有“漏网之鱼”存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者,打击作弊的法律软肋依然存在,无法产生较理想的威慑效力,低成本违法对作弊者来说犹如隔靴搔痒。

    对此,很多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将高考作为高校录取的一个衡量因素,综合其他因素一起量化,弱化“一考定终生”的影响力。再比如,借鉴美国高校培养模式,加大高校毕业生的毕业难度,不断提升高校生的知识涵养水平等等。说到底,此类建议对高校培养模式改革确实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却不能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高考作弊问题,缺乏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那么,对于高考作弊症,如何找到行之有效且立竿见影的“良药”呢?据笔者来看,就目前来讲,高考作弊行为泛滥与法律惩治力度较小具有密切联系。目前,“我国主要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教育部出台的临时性规定等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定罪量刑。”可见,不管是依据教育部规章,还是刑法,不仅对作弊行为处罚力度较小,而且规定较为笼统模糊,缺乏实践意义。所以,高考作弊行为年复一年的出现,甚至出现猖狂蔓延态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根本上讲,若要让“史上最严高考”再严一点,高考风气再好一点,就需要让法律为高考撑腰,让法律为考试环境净化注入清新剂。比如,应该完善或细化高考作弊行为的法律规定,尽可能的抹去法律层面上的真空地带,让法律填塞进高考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角落。比如,可以将作弊行为提升到法律治理水平,让司法机关适时介入,而不是囿于教育部门或者校方的行政处分范围内,摆脱自查自纠的惯用模式,尽可能增大作弊者的违法成本。再比如,还可以对作弊学生和辅助作弊人员适用“连带责任”规定,不管违法程度如何,均承担相应违法责任,将作弊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均置于法律控制之下。

    在我国,高考被誉为最公平、公正的考试,承载了无数学子和家长的期望,更关乎国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模式能否经得起审视。假如笼罩在作弊雾霾之下,势必对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形成巨大冲击,从而弱化考试制度的公信力。因此,让法律净化高考环境,荡涤考场内外的污浊,理应引起社会深思和熟虑。

    (作者 刘建国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警方教你识破高考招生骗局
·胡明:我和高考有个约会
·高考后 宿迁交警上门看望女孩一家
·北京高考多项改革呼之欲出随迁子女明年可在京考高职
·维护高考秩序须加强立法
·北京市公安局圆满完成2013年高考安保工作

·北京市公安局圆满完成2013年高考安保工作
·宁夏:高考期间加急办理身份证件3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