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机关站在提升城市发展环境视角,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管控,把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作为主攻方向,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
据统计,今年年初至5月底,哈尔滨市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总量同比下降8.5%,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八类主要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4.1%,破案率同比提高52.8%,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12.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刑事案件发案总量继续保持在低位。
让每个民警都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和责任人
龙广交通台是哈尔滨受众覆盖面最广的广播频道。每周一清晨,“警民携手创平安”专栏准时开播,从市公安局领导到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纷纷亮相,介绍本单位在创建全国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活动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在与听众电话互动中,征求、倾听群众建议,解决问题,使得创建活动短时间内被广大市民所了解和认知。
“全面提升创建工作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始终用最高标准来推进公安工作,尽全力拉动哈尔滨市安全环境的深度拓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哈尔滨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任锐忱告诉记者。
在创建活动中,哈尔滨市公安机关把严格落实创建工作主体责任作为立足点,逐层分解目标、细化创建措施、落实创建责任。这样的设计,使得每个警种、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岗位都有清晰而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让每个民警都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和责任人。
与此同时,按照“一警一区、一警多能、责权统一、捆绑担责”的警区制管理改革要求,哈尔滨市公安局以市区和城镇派出所1000户至1500户、农村派出所1500户至2000户为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划分3083个警区,组织全市派出所民警,依托新研发的全市实有人口入户核查信息采集网络平台,对实有人口和出租房屋重新进行入户核查,做到灵活、高效、科学管理实有人口。
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开展创建工作的重点
“创建工作中,我们不断筛选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向社会各界开展问卷调查。”任锐忱说,“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区没有封闭、无人看管、院内无灯、公共场所拎包、扒窃等方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基于这样的工作思路,哈尔滨市公安机关创新“小警务”工作模式,全力强化群众个体安全感。以公安派出所为重点,认真规范群众的“小案件、小困难、小需求、小纠纷、小服务”办理规定和流程,严格落实首问负责机制、反馈回访机制、跟踪督办机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从深入走访、报告工作、电台电视台行风热线,到政府“百姓谈”门户网站、“平安哈尔滨”微博等多种渠道,哈尔滨市公安机关认真倾听、采纳群众意见和建议,把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于打防管控、接警处警、执法办案、安全管理、办证办照的每个环节,全面提升了公安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全市2012年度行风评议活动中,经过听证评议、基础工作考核、社会满意度测评等程序,哈尔滨市公安局综合成绩名列全市执法单位第一。
推进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关注群众切身感受
密切关注群众所想所盼,以人民群众切身感受为支点推进工作,是哈尔滨市公安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一大亮点。他们以制定出台《群众有理信访案件问责规定》为抓手,认真落实基层所队、分县局和市局警种部门 “三级管理责任”,推进群众有理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此举减少了警力投入,大幅提升了执法和服务水平。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全国重点信访案件专项治理”活动中,哈尔滨市公安机关成功化解“三级交办”的250起积压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化解率达到100%,名列全国20个重点城市和全省公安机关之首。
为提高安全管控效能,哈尔滨市公安机关完善了交通事故预防信息研判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指挥调度和驾驭复杂道路交通形势的能力。今年第一季度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继续大幅下降,没有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同时,继续完善消防“网格化”管理,集中开展高层、地下建筑和繁华商业场所火灾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火灾事故起数、直接财产损失、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的“四项指标”全部实现了大幅下降,2012年实现火灾事故全年“零受伤”。(记者 王玉田 冯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