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自媒体时代人民法院亟待适应的四个方面

2013-06-14 09:39:4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自媒体时代人民法院亟待适应的四个方面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邹碧华

    在当今自媒体、新媒体日趋发达的背景下,我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不相适应:

    一是媒体价值观不尽适应。现实中,有的人呈现出鸵鸟心态,不愿意面对媒体,于是出现了一些重大敏感性案件由于不向媒体开放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质疑的情况。有的人觉得媒体应对比较麻烦,总是用敷衍心态来处理媒体事务。有的人则表现出自大心态,根本不把媒体放在眼里,雷人雷语频现。还有的人面对原本一些存在错误的决策或裁判,死不认账,最终陷入被动。在网络媒体领域,法院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正面声音比较弱小,缺乏意见领袖。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对传媒价值的认知严重不足,不能适应传媒发展的现实。不少人仅仅把媒体视为法宣工具,认为可有可无,没有认识到媒体在公共关系构建、信息沟通上的重大价值,更没有认识到向媒体公开是一种责任。其实,媒体还是司法自我提升的一种契机。通过媒体监督,实现司法公开,可以让法院的各种行为更趋规范。

    二是知识结构不尽适应。对传媒受众心理的把握不准。社会认同原理表明,社会中总是会有大规模的从众行为,似乎每一个人都要参考周围的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社会认同让周围的人的行为逐渐影响着人们,而更为可怕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影响。沃尔特李普曼在《社会舆论》一书中写道,“当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时,没有谁会想得太认真”,“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先下结论再观察,而不是观察之后再下结论”。刻板印象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比较容易受自己内心片面化印象的影响。当前,由于一些司法丑闻事件的影响,公众对司法的负面刻板印象渐趋形成。在一些事件发生的时候,公众往往从负面来理解。这些方面,我们的认知非常有限。

    三是策划能力不尽适应。我们的媒体策划能力比较欠缺。有的应对媒体时定位模糊。新闻稿像判决书或者结案报告,缺乏宣传定位的准确性,导致媒体沟通失效或出偏。有的写出来的东西概念化,空洞、苍白。缺乏内容和细节支持的稿件会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法庭上隔离质证中证人漏洞百出的事实,往往胜过无数辩解。有的缺乏情感。当前,负面舆情往往会有较为强烈的情感支持,帖子极易激发公众的情感反应。而我们正面宣传的稿件,却往往缺乏有血有肉的内容支撑。有的不懂得顺势而为。在公众情绪化时,不懂得引导,使之冷静理性思考。还有的对受众思维和语言的把握不准。不能用别人的视角来看世界。其实,“客观世界是什么并不重要,读者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才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四是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不尽适应。我们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审判公开、文书公开不充分,造成媒体有时候很难从法院获得信息。新闻发布制度还不成熟,在一些重大案件或者敏感性案件中,不善于向外界释放正面信息的后果,易形成负面舆情。在媒体应对能力方面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尚未把媒体应对工作和舆情引导效果纳入管理范围,未作为一项职责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些都制约着人民法院媒体应对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自媒体有传播就有责任
·自媒体时代,需要全民媒介素养
·自媒体时代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自媒体时代 我们怎能容忍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