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为平安浙江聚集正能量

2013-06-06 08:44: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平安中国建设之浙江范本

法治文化为平安浙江聚集正能量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浙江,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浙江省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如今,在浙江,法治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平安浙江建设聚集释放出强大的文化正能量。

早在2006年“五五”普法启动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发表文章《弘扬法治文化 建设“法治浙江”》,强调要通过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权威。

从那时起,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文化成为浙江各级政法机关在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努力方向。

靠潜移默化堆积法治信仰

绕过小溪,走过小桥,翠竹掩映之下,是一栋漂亮的彩色小楼,这童话般的世界,是浙江省安吉县横山坞村幼儿园。

“几年前,我们村幼儿园就接待过外国朋友来访,受到一致好评。现在,幼儿园里有70个孩子,一半是本村孩子,一半是外来农民工子女。无论本地人外地人,在这里,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一模一样。”村妇女主任蓝杏娥感慨地说,法律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他们在幼儿园有意识地开展法制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健康成长为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对孩子,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对大人,则须抓住热点难点问题,有重点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中国式过马路”曾是杭州街头常见的景象。自3月7日开始,杭州交警对行人违法行为进行严查并罚款,短短一个星期,查处违法行为7707起。交警还发动700多名志愿者在路口开展教育劝导工作。《法制日报》记者在杭州采访时看到,莫干山路和天目山路交接处十字路口,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10余名志愿者拉起横幅,组成人墙陪行人一起等红灯,提醒市民遵守交通法规。

浙江省是全国较早开展法治建设的地区。2006年,省委作出了《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省司法厅副厅长陈钟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浙江省不断优化法律服务,深入推进法治实践,实现了从灌输式向渗透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从“小普法”向“大普法”的转变。全社会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普法茶楼、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街区……在浙江,许多地方建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他们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资源,将法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浙江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等有机融合,扩大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扎实推进富有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浙江省还探索把法治文化与休闲旅游、地方文化、自然资源、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全省涌现出一批如“钱江新城法治汇”、“运河普法一日游”、“法治文创中心”、法治文化“季风行动”、“法治动漫大赛”等法治文化精品项目和品牌,集地域性、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

浙江省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周长甬说,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法治文化功不可没。在浙江,法治文化如同涓涓细流影响并融入公民日常行为中,不断累积并时刻绽放正能量,公民对法治文化的信仰已在文化的沃土里扎下深根。

以政法文化构建精神家园

《绿洲》,是一份浙江省公安厅主管的纯公安文学刊物,自创办以来,一直追求高雅品味,每期发表20多篇、约十万字新作,被民警称为“我们自己的《收获》”。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公安作者在这里脱颖而出,带动全省公安机关形成了一支百余人的文学创作队伍。

浙江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石小忠介绍,浙江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公安文化建设,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文化理念,提出并实施“全警参与、共同受益”策略,文化组织体系日益健全,文化阵地日益扩展,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在浙江公安系统,警营文化不仅仅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更被赋予深刻精神内涵。

在杭州,在温州,在湖州,在嘉兴,在丽水,许多地方按照“一队一特色,一警一爱好”之要求,通过搭建文化走廊等方式,加大对办公场所的文化改造,展出民警摄影、书画、诗歌等作品,建起一批警察文化墙、民警艺术长廊和公安历史荣誉室,以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民警情操。

走进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大院“法文化”公园里,矗立着刻有“尊法”、“法心天平”字样的文化石和以案说法的宣传栏。审判区大厅的“法制长廊”,用挂图、浮雕宣传法院审判、法官使命、公民诉讼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12楼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14楼有藏书6000多册的图书馆……追求公正的司法理念正借助法院文化建设这一载体,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这里工作的人们。

“制度是要求法官应该如何做,而文化的作用在于它悄悄地把制度的刚性要求转化为法官‘我要公正廉洁’的内在动力。”鄞州法院院长张光宏说,在先进文化引领下,鄞州法院公正廉洁司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华关祥介绍,近几年,法院文化建设在浙江法院系统已形成浓厚氛围,文化建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树立了公正、廉洁的良好法院形象,有效促进了审判执行工作健康开展,提高了法官审判水平和服务质量。

2009年、2011年,浙江省先后两次开展评比活动,共表彰25个法院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共有75个法院创立有法治文化刊物。记者看到,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主办的《法苑》,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反映审判管理、文化建设等领域所取得的新成就;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创办的《少年法苑》,主要针对学校未成年人,以培养青少年的法治信仰为重点。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任国介绍,近年来,浙江省检察机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以提高检察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优化检察干警职业形象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开拓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教育和活动,深入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平安浙江建设中,浙江省许多地方注重平安文化建设。义乌市把平安创建活动与平安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推广和谐安宁的平安价值观和平安理念。嘉兴市早在2003年就编印《嘉兴综治》,刊登平安综治建设相关文章,展现平安建设和平安文化成就。

借新兴媒体传播法治文化

2011年3月,浙江省在全国省级司法行政系统最早开通官方微博“浙江普法”,目前浙江省各级普法机构已开通官方微博155个,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普法“微博集团军”。他们还创办“浙江普法”手机报,通过免费赠阅方式,将最新法治新闻信息传递到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法制宣传工作者等群体,实现普法平台向移动通讯领域的延伸。

从2009年开始,海宁市司法局相继开设了@海宁司法、@紫薇说法、@法律援助中心等官方微博。目前,海宁市司法行政系统已开通40个官方微博及51个实名认证的工作人员个人微博,“总粉丝”量已超300万,其中,局长金中一“@中一在线”的微博粉丝超过120万。这支微博集团军正成为传播法治文化的强大团队。

6月1日,台州的李先生需要办理港澳旅游再次签注。与以往不一样,他足不出户,在家点击鼠标登录“浙江公安网”后,办理了双向速递服务,结果在4个工作日内就收到证件。

2012年5月30日,浙江省公安厅对门户网站进行全面改造,全速启动“网上办事大厅”功能,全力打造网上办事服务新功能,全面拓展警民互动新举措,使浙江公安门户网站成为集为民服务、公安宣传、新闻发布、政务公开、警民互动、警务资讯等诸多内容于一体的新平台,多项功能走在全国同类政务网站前列。开通一年来,以日均19万的访问量累进,截至目前,网站总访问量已达9298万次。

在金华政务微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微博江湖中,有这么一群微博达人,坐拥粉丝上百万,而他们的身份是警察。前不久,公安部通报表扬了成绩突出的地方公安机关政务微博和民警个人工作微博,金华公安微博群获奖数和档次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义乌经侦”荣获全国20个成效突出的基层科所队公安政务微博之一,浙江省公安机关获此殊荣有两个。武义县公安局民警王于京荣获全国20个成效突出的民警个人工作微博之一,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民警。

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派出所,是距离县城最远的山区派出所,这里年轻的警员不仅出色地干好了本职工作,还自导自演微电影,在网络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

网站、微博、手机报、微电影,这些新兴媒体使法治文化传播得更快更远,也使法治文化在浙江大地传递放大,为平安浙江建设聚集释放出巨大的文化正能量。(记者 于呐洋 陈东升)

[责任编辑:李家亮]
相关报道

·浙江:以信息化助推平安浙江建设
·浙江建设“平安浙江”网上调查
·[视频]浙江:外宣办举行平安浙江新闻发布会
·[浙江]你好!平安浙江
·浙江: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
·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

·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
·浙江政法委副书记刘力伟: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
·从“平安浙江”看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建设“平安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8年续居超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