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是南阳市唯一的移民迁出县。从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丹江口库区“停建令”开始,到2013年完成移民安置,10年里,淅川县检察院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共同推进、同频共振,构筑起一道坚若磐石的“防火墙”,保障国家投入的60亿工程专项资金用到实处。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办公室主任方惠钦由衷赞叹:“数十亿元资金,上千个工程项目,能够实现工程优质、资金规范,这与县检察院的预防监督密不可分。”
“绿色通道”释放“聚合效应”
“南水北调水利项目刚启动不久,我和同事一起下乡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在一农村老乡家吃饭时,竟挖出一个工程项目的‘蛀虫’。”淅川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局长杨帆告诉记者。
原来,县里为该村批建了21个水窖,而村里只修建了10个,水窖缺口高达11个。由此,淅川县检察院反贪局深挖线索,很快查明某镇水利站原站长吴某贪污了5.5万元水窖建设项目款、挪用公款11万元的犯罪事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起案件的快速破获得益于南水北调专项预防工作“绿色通道”的开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之初,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涉及移民、水利、林业等20多个系统与乡镇,呈现出范围广、战线长、项目多、管理分散、监督困难的特点,极易引发职务犯罪。为此,淅川县检察院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在淅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院与淅川县纪委监察局、南水北调工作指挥部成立了三方联合督查办公室,并实现信息资源联网、
调查协作联网、案(事)件处置联网,为南水北调专项预防工作开辟了“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形成了巨大的“聚合效应”。数据显示:仅2009年以来,淅川县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南水北调工作指挥部共调查群众举报线索达150余起,化解信访矛盾200余件,纠正处理错误移民资格350余人,审计检查专项资金10多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2.6亿元。
防火屏障”发挥“绝缘效应”
“过去,对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监督往往采取事后监督办法,现在,对于所有重大工程的资金、设备、物资等管理使用情况,预防人员在3日内就能准确掌握项目与资金的类别、内容、数额和运行情况。‘防火屏障’正在发挥‘绝缘效应’。”淅川县检察院检察长高宛梅向记者介绍。
记者发现,这些“防火屏障”与“绝缘效应”都是该院建立的侦防协作机制带来的。针对工程建设中涉及的移民款项赔付、移民村集体财产分割、安置点建设、配套复建工程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该院成立了由院领导挂帅的预防调查协作指挥中心,由预防和自侦部门协作开展预防调查,实现信息畅通、有效监督。与此同时,该院联合监察、财政、审计、建设部门,对投资金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在立项、招投标、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监理、工程资金使用管理、竣工预决算六个环节开展职能互补的网络化、立体化、规范化同步监督活动。
2009年,淅川县盛湾镇移民所原所长刘某采取虚报多报移民养猪头数等方法,骗取并贪污国家移民设施建设工程款16万元,该县检察院通过侦防协作,很快将刘某绳之以法,广大移民群众拍手称快。
截至目前,淅川县检察院已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域发现并纠正违规问题20余项,发现高估冒算问题11项,“防火屏障”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成果转化”献计“科学决策”
“在扎实开展南水北调工程预防监督工作的同时,淅川县检察院还高度重视预防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放大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综合效应,为领导决策和行业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南阳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在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淅川县检察院预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记者了解到,淅川县检察院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周期长、环节多、专业性强、监管部门分散的特点,通过深入调研,对预防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及时制发检察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在此基础上,2012年该院向淅川县委县政府提交了《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预防调查报告》,促成了淅川县《重大工程五六七联动监督机制》的出台,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河南省检察院预防处处长易广辉介绍,淅川县检察院主动帮助相关部门对监管制度措施进行完善,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为淅川县形成移民满意、工程优良、干部优秀的和谐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省淅川县检察院“拉网式”检查保障监所安全
·河南淅川黄金时段检修 保障双节供电
·河南淅川县检察院出台“生态50条” 硬手腕“净化”南水北调工程
·河南淅川“五六七”联动监督机制引代表关注
·河南淅川检察院:“检察50条”确保服务高质高效
·河南淅川法院为百余农民工“讨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