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山东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九小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细化“网格”耕好“责任田”,明确“标准”划定“硬杠杆”,借助“户籍”建立“消防档案”,并不断完善消防风险控制机制,实现了“九小场所”自我管理与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机结合,筑牢了“九小场所”消防安全防火墙。今年以来,全省“九小场所”火灾起数同比下降47.5%。
明确“三级网格”标准化建设职责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看,全国80%以上的火灾发生在小商场、小饭店、小旅馆、小公共娱乐场所、小休闲健身场所、小医院(诊所)、小学校(幼儿园)、小生产加工企业、小易燃易爆危险品销售(储存)场所等“九小场所”。山东省共有“九小场所”33.4万家,多属于个体式、粗放型经营,建筑布局杂乱、消防设施不足,存在大量火灾隐患。
2012年,山东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年度《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警联动、群众参与机制。省综治、公安、民政、工商、安监等5部门出台意见,明确“三级网格”标准化建设的职责,实施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定量的“五定工作责任制”。
泰安市86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由综治、安监、工商和公安派出所等负责人参加的防火安全委员会,设立了消防工作办公室,配备1至2名专职工作人员,全市216个社区设立了消防工作室,市政府招聘98名网格管理专职消防员,充实到乡镇(街道)消防工作办公室。每个社区由社区民警、消防工作室人员牵头,组织社区巡防队员、楼长等对单位、场所、居(村)民楼院、村组实施动态管理,开展防火巡查,并及时将检查和整改情况反馈上一级网格管理人;每个居民楼(院)均建立了由楼长牵头的群众性消防安全志愿组织,引导居民自觉做好防火工作。
制定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标准
山东省公安厅制定下发了“九小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市、县两级消防部门统一制作消防器材、疏散设施、消防提示、安全提示、消防宣传等5类16种标识。据了解,目前全省已在9类场所设置各类标准化消防安全标识520万套。
贴标识仅仅是一小步,对消防不达标的处所进行标准化整改是关键。在济南市华龙路一家餐饮店,员工告诉记者,整改后,室内乱搭的易燃彩钢板全部换成亚克力板,原先乱拉乱扯的老旧电线铺设在封闭式金属线槽内,厨房的液化气罐全部换掉改成管道燃气。消防民警和社区民警通过宣传、发动、整改、建档,将拥有100多家“九小场所”的华龙路打造成了“九小场所”消防标准化建设精品街。
目前,济南已精心打造出消防标准化建设精品街299条,全部实现了“统一消防安全标识、统一消防档案台账、统一油气电安全规程,规范消防设施设置、规范场所布局装饰、规范疏散演练程序、规范员工培训内容”。开展消防标准化建设一年多来,济南“九小场所”火灾起数同比下降了48.2%。
在边建设边规范的基础上,山东公安机关在“九小场所”全面推行了消防“户籍化”管理,建立消防工作档案台账,定检查人员、检查对象、检查次数,进行消防安全定向管理。
完善分级分层次的风险控制机制
依靠现有的警力如何能使数十万家“九小场所”实现有效管控?山东省消防总队总队长王郭社表示,“九小场所”消防标准化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必须建立完善分级分层次的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动态、科学、高效监管。
山东公安机关探索推行了 “分类评定、三色预警、门店联防、技防助推”等措施,对“九小场所”实行差异性、分类别、集成化、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消防安全风险控制机制。莱芜市将“九小场所”按照火灾危险性从大到小,划分为A、B、C三个类别进行监管。对A类场所实行重点监管,B类场所单位自我管理和派出所依法监管相结合,C类以自我管理为主、公安派出所加强指导检查。
基于“九小场所”从业人员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的情况,山东公安机关不断夯实社会面火灾防控基础。济宁市公安局把相邻的10家“九小场所”编为一个联动小组,安装报警器,在派出所安装监控平台。一旦一家发生火灾,报警器就会自动报警,实现“一户报警、九户相助、邻里守望、群防群治”。目前,济宁市已有1万余家“九小场所”加入了“警铃入户、十户联防”“小网格”联防工程,覆盖率达41%。
山东公安机关还不断推动消防安全管理与科技“联姻”,强化内部督导推送机制。去年4月以来,济南市公安局投资10万余元研发了标准化建设监督管理系统。公安机关可以通过系统,随时调阅全市、全县(市、区)、任一街道、任一“九小场所”的监督检查、回访验收和建设达标情况。系统运行以来,共推送整改意见、反馈咨询1万余条。(记者 孙丽丽 /通讯员 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