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应创新法学教育模式,改变传统单一学术型法学教育,塑精英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把法学专业建设成为可以“人才强省”和“依法治省”的教育重地。
从我省情况看,省属各高校现行法学教育大纲和专业门类设置了庞大的课程体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限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应用兼顾起来,实践性内容一般被牺牲掉。现有的实践型教学内容因缺少系统性,没有监督管理,没有现场指导,没有实际参与审判和代理案件的机会,均不能有效实现实践教育的目标,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学生规模较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进行一对一的法律应用性训练(如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只能采取“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需的其他专业能力,包括辩论、写作、调查、合作、沟通、信息检索与处理等,没有整合训练的机会。同时,现有师资能力供给不足。大多数教师擅长法学基础理论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实务经验,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真正指导学生展开实践性教学的能力。还有一个突出问题,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法律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缺乏。
基于上述情况,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以小规模、短周期、大力度、高投入的实验班形式,推进示范性、可复制并具有放大效应的项目,既是改变现状,寻求突破的出路,也是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在局部实质性推进改革的可行之选。
设立法律精英(卓越)人才教学实验班,在维持法学院现有教学格局不变的前提下,集中法学院最好的教师资源和教学条件,动用一切实践教学手段,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深度专业教育和一对一的规范的职业教育和训练,围绕诉讼、调解、法律咨询、谈判、法律文件写作等具体实务,在指导学生全程参与真实案例及模拟案例演练,接受高层次综合性人文与专业知识教导的过程中,培训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形成整合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技术、法律制度处理法律实务,从事法律研究的能力。要成建制地安排学员到法院、检察院、高端律所和跨国公司法务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一对一指导的专业实习。适度安排与省内外和境内外名校之间的交换培养,或者提供到世界一流法学院交流的机会。
建立实验班项目教学团队,整合校内外最佳师资阵容,培植年轻师资力量。项目的教师团队以我院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并具教育理想,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教师为主体。为实验班任课的教师必须有以学生为本的境界,懂得法律学教育规律,有课堂驾驭能力,会充分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苏格底式问答、理论分析等手段组织教学,并均能独立指导学生参与实务的能力。项目还要根据实验班教学大纲的需要,效仿国内著名EMBA班先例,少而精地聘请校外实务部门的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高级律师、公司高管、政府高官,以及国内外(含本校)的教学名师,来实验班任讲座教授(院聘兼职教授)并与法学院教师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双导师制)。他们与法学院教师共同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项目应有计划地吸纳、安排法学院的年轻教师分批分期加入这个教学团队,在与高水平教师的合作中获得教育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进而对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开发出适合于法律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课件和教材。这些教学产品应代表国内法律职业教育的方向,应当是国内外先进的法律教育思想、经验和方法的集大成者,应当是团队教师优秀专业思想最好的表现。我们将把课程分解开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的专长,确定一门课程、一个专题的不同教学(讲座)组合,把法学院及外聘教师的教学产品标准化、精致化、个性化、定型化,以统一的规范和理念将这些产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整合为一系列互为关联但又自成体系、可以分解并重新组合的教学产品。以此等法学院改革开创“人才强省”、“依法治省”的崭新局面,也能吸引优秀学生投考法学院,法律机构会选择增多与法学院合作。项目的教学产品不仅可用于实验班,而且可直面法律职业市场,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多功能全系列的法律职业培训平台。在不改变现行法律教育体制的前提下,以小规模、短周期、有限投入取得富有实效的教育成果,以其强大的示范性有力推动整体教育体制的变革,在省属高校其他专业的教育改革中起到示范、放大、扩张、复制的机能。
·海警学院与浙江公安厅签署海上执法人才培养战略协议
·江苏警官学院强力提升公安人才培养质量
·江苏:警官学院实施"卓越警务人才培养计划"
·刘满仓要求河南法学会 加强人才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
·“远程观摩庭审”合作提速法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