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平安建设> 人民满意为平安

“平安建设”奏响百姓安全最强音

2013-05-31 08:24: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平安,一个普通人心里最朴素的祈愿。平安建设,一场新世纪以来遍布中国的社会实践。

当普通人的心愿与国家的决策紧密联系在一起,梦想就有了照进现实的力量。

而今,圆梦之日越来越近。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以平安勾画出 “小康”愿景,打开了一幅让我们充满期待的平安画卷。

10年前,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平安江苏”,进而带动全国的平安建设。

去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具体部署中,明确提出深化平安建设。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政法机关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强调,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深化平安建设,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里,平安是基本标志之一。今天,“平安中国”承载的已不仅是个人的梦想,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建设“平安中国”,人民群众期冀更多,政法机关使命更重。

以民为本接地气

平安建设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深入开展,成为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大事件

感受平安建设的成果并不难,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

它可以是路口的一个监控探头,可以是社区里的一名“红袖标”。

回首平安建设走过的历程,民生主线清晰可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平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政法机关开展平安建设以来最可宝贵的经验。

10年前,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开始了“平安创建”的实践。在2003年中央综治委的“南昌会议”上,平安建设的经验得到总结推广。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平安建设正式成为“国家行动”。

一时间,平安创建活动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开展起来。平安中国、平安省市、平安区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工厂、平安校园……盼平安、建平安、保平安的春风,吹到普通百姓的身边。

“老百姓最痛恨什么犯罪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老百姓反映什么治安问题最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这个公安机关始终坚持的行动方针,成为平安建设中的代表性片段。

保卫餐桌安全、打击假冒伪劣、整治交通违法、打击电信诈骗……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刑事案件、恶性刑事案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数持续下降。

平安之网不断向前端延伸、向基层延伸。

在各级政法综治部门的努力下,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机制普遍推广,社会治安志愿者、义务巡防队员、治安中心户长、楼院长、人民调解员等群防群治力量也得到迅速发展。

10年来,平安建设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

在首都北京,对600多个曾以 “蚁族”现象闻名、被称作“城市病灶”的“城中村”的改造,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据统计,2010年以来,北京市城乡接合部村庄的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25%,群众安全感由原来的48.3%提高到96.5%。

在率先进行平安创建的江苏,群众公众安全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达92.81%,比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平安江苏”已经成为吸引投资最闪亮的名片。

五个指头握成拳

党委政府主导、基层综治力量整合、群众广泛参与,成就“大平安”

曾有人这样形容过去一些基层工作的低效率:“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最终小隐患酿成大事件。”

而如今,在全国许多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成了群众真正的主心骨。不管名称是什么,在这里,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画上句号。

这是平安建设中最卓有成效的工作格局——党政主导、各部门分工配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这一格局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统筹推进。

2012年以来,河北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共对17个地方(单位)实施了社会综合治理一票否决警示,对14个地方(单位)实施了一票否决。

黄牌警示、一票否决,在党委政府的强力带动下,以综治考核为抓手,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得以建立。

一名从事综治工作10多年的干部感慨道:联动机制形成之后,群众只要进一个“门”,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部门。职能部门从之前的 “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从“推着跑”变成“主动靠”。

在陕西,全面推广的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了法官工作室和检察官工作室,集中了综治、计生、纪检、社保、民政、土地等8个部门,开设惠农补贴、劳动就业、计生服务、社会保障等11个便民服务窗口,推行集中式便民服务。

在山西,县乡村三级管理服务平台的建立,让基层各部门之间如细胞般紧密相连。今年5月2日下午,榆次市某建设中的工地因施工疏忽,切断了一处污水管道,造成附近的居民无法正常排水,居民们结伴来到工地讨说法。这一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经由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网格长”通过视频电话上报到街道、区县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5分钟后便有了处置预案。

继承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创造出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甚至唱起了主角。“老法官志愿者服务队”、“社区青年汇”、“和事老协会”……在全国各地,一支支群众综治力量,活跃在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中,绘就了平安建设中的和谐画卷。

理念中的时代感

法治的思维、科技的运用、机制的创新,成为平安建设的“时代标签”

平安建设发展推进的10年,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10年,也是信息化大发展的10年。这些时代的足迹,都深深投射在平安建设的实践中。

在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一场村民议政会充满了“泥土味儿”。村民们就村委会办公楼装修的风格、费用,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和表决,感受着基层民主法治创新带来的变化。

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平安建设中始终闪烁着法治的光芒。各级党委政府、政法部门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统筹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最大限度维护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中心城区的车站街,如今被称为“智慧街道”。因为街道办事处内,有一个 “智慧街道指挥中心”。这个指挥系统功能很强大,比如,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只要一按家里的求助键,信息就会出现在街道办事处的视频屏幕上。

“以前破案靠 ‘脚板’,现在破案靠‘天眼’”。遍布武汉街头的25万只摄像头,让视频破案成为公安民警的工作习惯。2012年,武汉公安机关运用各类信息破获和协助破获任各类刑事案件13.67万起,占破案总数的63.6%。

这是平安建设中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运用与平安建设的深化发展结合的两个片段。借着平安建设的春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加速推进,以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治安监控系统为重点的城市技防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城乡主要道路治安监控网络实现全覆盖。

江苏省宿迁市50多岁的老张根本不知道微博是什么,但民警通过微博帮他找回了走失的聋哑儿子,让他体会到了互联网的神奇。

近两年来,政务微博“井喷式”发展。公安机关通过微博拓宽群众反映线索渠道、广泛收集治安信息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为收集线索而开通的“打四黑除四害”官方微博,如今粉丝数量已达500多万,成为不折不扣的微博“明星”。

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会同样是平安建设的重要领域。各地党委政府、政法机关大胆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意、服务民生、引导舆论,一个个领导信箱、政府热线、网上留言板倾听接受民意,实现了民意得到尊重、公权力机关得到信任的“双赢”。

站在历史新起点

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建设,实现长治久安

上下同欲者胜。老百姓说平安是福,共产党人心系群众之福。

在30年前的邓小平眼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是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政法机关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平安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下一心,一呼百应。江苏、江西、浙江、山东……全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机关迅速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了高起点谋划、深层次推进平安建设的步伐。

今年3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创建平安深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深化平安建设的十年目标,将平安创建分解为十大体系任务和46个项目任务,每项任务均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严格执行“一票否决”。

“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是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才利民对当前为何要深化平安建设的理解。他说,深切感受到富裕了的群众更加期盼平安,而深化平安建设正回应了这一期盼。

“深化平安建设,建设平安中国”,这是全国政法机关的庄重承诺。

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平安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这是深化平安建设、建设平安中国的任务目标,是全国政法机关的行动指南。

平安建设没有终点,只有更新的起点。积淀了财富,我们不惧向前。(本报北京5月30日电)

背景资料

1983年3月,邓小平描述他在苏、浙、沪考察中了解到的达到小康目标时的社会状况时,提出了他心目中小康社会的6条标准,其中之一便是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这被视作小康社会标准的最早阐述。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江泽民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2003年,江苏率先作出“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的决策,这一做法被中央综治委在当年的“南昌会议”上向全国推广。同年11月,胡锦涛在同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保持我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作为主要任务,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作出“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论述。

2013年1月,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记者 闵 政)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江苏:民意主导 推动“大平安”建设
·放飞平安梦想 共筑平安家园——从三大变化看我国平安建设推向深入
·甘肃:全省“共创平安 共享和谐”深化平安建设宣传活动全面启动
·[组稿]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推动平安建设机制创新
·宁夏石嘴山:“345”工程推进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在科学与智慧的支点上延伸

·平安建设,在科学与智慧的支点上延伸
·甘肃省深化平安建设宣传活动全面启动
·青海省培育平安建设特色品牌 构建“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格局
·科技信息化助力苏州平安建设“三级跳”
·浙江杭州市拱墅区上塘街道平安建设掠影
·平安建设推进社会平安稳定进入持久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