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织密“四张网” 筑牢平安建设基石

2013-05-31 15:48:0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南时报 

    近年来,苏州司法行政部门力推平安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网、人民调解工作网、特殊人群管控网、普法宣传惠民网,通过织密“四张网”筑牢平安建设基石,在苏州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平安和谐新乐章。

    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网

    全力服务保障民生

    “工资被拖欠了很久,想打官司又怕花钱,本来想去堵厂子试试,没想到这里有免费律师,从脑子一片空白到开庭调解成功,是法律援助律师领着我们往前走。现在,我知道身边有很多法律咨询点、援助点,我们出门打工再也不怕了。”从四川农村来到苏州打工的老王拿着工资感慨地说。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在知识水平、法律意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处于弱势地位,自身权益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遭遇纠纷时,他们往往不知道该通过什么程序维权,容易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或极端方式,有时矛盾一触即发。

    为了化解矛盾促进平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苏州以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在市及县(市、区)建立起13个法律援助中心的基础上,将惠及民生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拓展延伸到基层村、社区,先后建立了97个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村(社区)、学校、企业、监狱等建立1392个法律援助联系点,指定联络员开展工作,构建起了四级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同时,深化“社区法律服务窗口”创建,推动法律服务行业进乡镇、进社区,完善“一村一顾问”工作机制。目前,全市1948个社区和行政村已有1942个聘请了法律顾问,法律服务覆盖率达到99%,基本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在村、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170个。这些带有公益色彩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不仅为政府提供了积极的法律帮助,也使基层法治意识和法治化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群众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更趋理性。

    今后,苏州还将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供给。充分发挥司法所“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积极打造律师行业“阳光法务”党建品牌,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审核与最低工资标准动态挂钩机制,推进公证服务标准化建设,为社会和谐平安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构建人民调解工作网

    深入化解社会矛盾

    近三年来,全市通过调解形式化解的纠纷数量年均增长45%以上;2012年,共调解社会矛盾纠纷近9万件,创历史新高;在此基础上,2013年一季度,调解总数同比又上升5%。其中,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源于基层。

    为筑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多重防线”,苏州司法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形成了以“两所一庭一委”(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核心,“两代表一委员”(人大代表、党代表和政协委员)、调解志愿者、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市建立各类调解组织5400余家,拥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2.4万余名,基本实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纠纷,为筑牢基层平安建设基石创造了新鲜经验。

    苏州是劳动用工大市,劳资纠纷问题比较普遍,劳动争议居高不下。以往,在企业普遍缺乏内部争议解决机制的背景下,劳动争议往往很容易跨出企业大门,成为社会难题,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着眼于破解劳动争议难题,苏州市建立起市县乡三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不打官司不花钱,不伤和气不结怨”,有了人民调解组织,以往剑拔弩张的劳动争议也褪去了火爆,显示出和谐的一面。近日,三名外来务工者经过人民调解,顺利从原工作单位得到工资补偿。在苏州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这起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仅用了半个月不到的时间。

    除劳动争议调委会外,苏州司法行政部门还加大了道路交通事故、环境保护、医患、消费、婚姻家庭纠纷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建设,并在外来人员聚居区、服装城、汽车城、批发市场、景区等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民调解组织,使得人民调解职能伴随着社会矛盾凸显逐步延伸发展。预防一起案件激化、调处好一起疑难纠纷,有效畅通了群众诉求和维权渠道,减少了群体性纠纷隐患发生。随着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大调解、大对接格局纷纷建立,一些疑难复杂纠纷和敏感性纠纷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各级调解室,同时,人民调解也充分发挥出了介入及时、调处时间短成本低、调解现场交付的优势,在基层的作用日益受到群众广泛认可。

    今年,苏州司法行政部门还将深入推进企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村(社区)星级调委会创建以及市(县)区、镇(街道)两级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等基层一线的“耳目前哨”,主动排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夯实基层平安建设基石。

    构建特殊人群管控网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平安稳定是诉求、是理想,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是现实的任务,是行动。

    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社区里,也生活着一批特殊的罪犯,他们身负罪名,但在社区服刑。苏州从2003年全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创新形成了监督管理常态化、教育矫正多样化、帮扶解困社会化的模式,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6300余人,接收刑释解教人员5500余名,重新犯罪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无一重大恶性犯罪发生。

    为确保各项监管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早在2007年,苏州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区矫正全方位监管。社区服刑人员无论行动到哪里,都处于定位监控系统,一旦出现擅自脱管规定区域,定位手机就会及时给予提示和报警。常熟市还构筑起覆盖市、镇、村的三级网络“电子围墙”,利用3G视频定位手机功能,随时核查重点对象的所在位置及生活状态。

    夏某曾因职务侵占被判有期徒刑六年,由于在监狱表现出色,获得减刑,并在距刑满一年六个月时获得假释。假释出狱后,夏某接受社区矫正,终于回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中,但妻子已经和他离婚,父母也已年老,家中一片萧条。对于刚出狱的夏某来说,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生计,但重新找工作和生活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社会对刑释人员的歧视和偏见,让他一时无法承受。当地司法所得知情况后,立即对夏某进行心理干预,化解心结,并通过针对性的帮扶解困,帮助夏某创业。2008年5月,“太仓市新生搬运服务中心”开张了。在随后4年多的打拼中,司法所一直积极帮忙联系开拓业务,公司业务越做越大,已组建成立新生起航搬运有限公司,其中2009年共吸纳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48人。

    为鼓励社会企业吸收就业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2012年太仓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对吸收刑释解教人员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新生起航搬运有限公司这个特殊的创业集体,已经成为太仓首批社区服刑和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同时,财政补贴企业吸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工作这一帮教工作机制已被苏州确立为2013年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予以全面推广。

    构建普法宣传惠民网

    增强全民法制观念

    环秀社区,一个风雅的吴门旧地,在古城内显得安详宁静,近年来却由于流动人口增多,社区建设压力不小,治安案件和矛盾纠纷也增加了。就在这时,结合“法律进社区”活动,社区法制宣传栏竖起来了,社区法律图书室成立了。一些喜欢热闹的居民时常光顾,捧着一只茶杯,和左邻右里聊聊天、评评理,翻开法律书,寻找“标准答案”,来解开心中的疑团。疑团一时解不开,也没有关系,还有律师“每月一法”专题宣讲活动。课堂上,居民可以提问,与“普法讲师”互动交流。

    近年来,苏州司法行政部门坚持法治文化品牌化战略,常态性地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创新性地创作法治文化形象和产品,把普法宣传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和广大农村,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把平安建设的“种子”撒播到苏州的每一个角落,并经过精心呵护、细心培育,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绽放出绚丽的平安和谐之花。

    为了使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苏州司法行政部门围绕重点对象学法全面深化“法律六进”,不断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创新普法形式。通过舞活领导干部普法这个“龙头”,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现了制度化;突出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普法这个“重头”,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实现了经常化;抓好青少年普法这个“源头”,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实现了多样化;抓住农村村民、社区居民普法这个“大头”,农民和居民法制教育实现了阵地化。

    目前全市已有各类法治文化阵地185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138个,覆盖地域广阔,贴近基层群众。法制讲堂、法制电影巡映、法制夏令营、青年学法沙龙、法治书画摄影比赛、法制文艺百团大展演、法治风筝节等轮番举办,只要群众愿意参加,总是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法治文化活动。法制年画、灯谜、童谣、微小说、微电影、动漫、普法微博,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枝繁叶茂……

    下一步首先是让法治文化紧扣现代社会根基,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微小说、微博、微电影等新潮文化作品,开展名律师在线、网上学法等网络时代的群众互动活动。第二,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吴文化优势,推出评弹、山歌、刺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和产品。第三,使法治文化与农民工二代等新的社会群体相结合,融入各类重点人群,普惠城乡居民,深化平安建设。苏斯轩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