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力民力合力共建共享平安
江苏公安机关平安建设10周年回眸(下)
人才培养提升全警素质
今年5月10日8时许,江苏省南通市一码头的民船上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一名年仅21岁的女子被杀死。由于现场遭焚烧,又经救火人员踩踏,一片狼藉,民警几经搜索,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面对困境,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三大队大队长贾东涛从现场提取到的少量检材入手,连续13个小时呆在实验室,经过多次试验比对获得罪证,锁定附近一艘民船上的青年男子苏某便是行凶者。
经审讯,苏某交代了自己潜入民船行窃时被发现,于是将对方勒死,担心事情败露再纵火的犯罪事实。
贾东涛是江苏省 “111”工程破格评选出的侦查行家。为提高民警的专业水平,平安创建之初,省公安厅组织实施“111”工程,评选10名刑侦专家、100名侦查行家和1000名破案能手。目前,这些专家能手像贾东涛一样,在各自领域挑起大梁,独当一面。
广大公安民警的能力素质决定着平安建设事业的成败。江苏各级公安机关积极致力培养民警的能力水平,为平安创建提供坚实保障。
2004年5月,江苏省公安厅成立了派出所长、刑警队长、交巡警队长“三长”学校,全面启动基层所队长正规化职业训练。“三长”学校通过规模培训合格所队长,带出合格的队伍,从而提升江苏公安工作整体水平。9年多来,“三长”学校犹如一座 “熔炉”,锻造出6000多名基层所队长和后备干部。为提高民警的执法规范化水平,各级公安机关还强力推进执法主体培训、执法制度建设、执法监督管理等工作。
为铸造警魂、凝聚警心,江苏省公安厅2010年在全警开展大讨论,总结提炼出“忠诚、奉献、务实、创新”的“江苏公安精神”,教育引导民警夯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营造出创先争优的热潮。各级公安机关落实先进典型联系制度,对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先进典型放手锻炼、提拔重用。同时,通过开展“爱民标兵”、“执法标兵”等评比,使一批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形成了多警种、多层次的标兵典型群体。
新中国建立以来,江苏公安机关有3个集体被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其中两个是在平安创建中授予的;55名民警被授予或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或二级英模称号。4000余名民警在平安创建中受到省部级表彰。而最近5年来,在平安建设收获期,全省公安机关英模群体呈现“井喷”现象,涌现出6名一级英模、15名二级英模。
无穷民力构筑铜墙铁壁
今年5月20日晚,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金汤街社区治安志愿者洪石华戴上标志性的红袖标,拿着手电筒,和队友们一起在大街小巷巡逻。“退休了,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做,就把治安巡逻当作发挥余热吧。”他边走边说。一周以来,他和队友们已经发现并上报安全隐患问题2处。
“红袖标”队伍主要由社区干部、居民组长、党员代表、热心群众组成,每周巡逻不少于4次,遇重大节日则加大巡逻力度。他们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负责本社区的治安防控,检查安全隐患,访查报告可疑人员,宣传法律知识,为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固一道防线。
近年来,江苏各级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新路子,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涌现出“夕阳红”、“万年青”等义务巡逻队伍,推行了“十户联防”、“契约式联防”、“邻里守望”等治安防范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9年,全省整合志愿者力量,统一开展“红袖标工程”建设,据江苏省综治委统计,目前,全省的“红袖标”队伍已经达到97万人,他们积极参与护村护院、治安协防、防范宣传等活动,有限的警力与无穷的民力相结合,平安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一个个城乡社区、单位、家庭,形成防范打击犯罪的铜墙铁壁。
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通过开展“大走访”、“三解三促”、“春风行动”等爱民实践活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警民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和谐,公安工作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为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2010年,江苏省公安厅在全省公安机关推广“警民恳谈日”活动,要求以派出所为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公安机关每月确定一日为本地公安机关的 “警民恳谈日”,主要采取警民面对面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恳谈主题和对象,通过座谈交流、上门走访、警营开放、文艺宣传等形式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各级公安机关大力开展平安文化建设,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宣传公共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营造警民共创、共守、共享平安的社会氛围。同时,全面搭建具备网上服务、警务公开、宣传互动等功能的公安互联网网站集群和“平安江苏”微博群,全省推出网上办事服务项目1100余个,至今已受理群众咨询、申请等640余万件(次)。注重网民对社会治安的感受,认真吸收采纳他们的意见建议,为平安建设助力。
为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2012年3月,江苏省公安厅启动为期3年的群众工作创新工程,努力实现服务质量大提升、基层根基更牢固、人民群众得实惠、警民关系更和谐的目标。目前,省公安厅党委汇总近期全省大调研成果,正在制订公安机关深化平安建设总体规划,找准公安机关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定位、新要求,摸准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需求、新期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推动平安建设再升级。
“我们要用更高目标来定位公安工作,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平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继续做实基层基础工作,做优民生警务品牌,做强打防管控主业,做精现代科技手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把构建现代警务、深化平安建设引向深入,为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作出新贡献。”江苏省公安厅厅长王立科说。(记者 朱 琨 赵家新 通讯员 杨青春)
平安与民生幸福同行
江苏公安机关平安建设10周年回眸(上)
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
2003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同年6月,率全国之先,吹响了平安建设的号角。
十年来,江苏努力使平安与民生幸福同行。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4万亿元,突破人均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96万元和1.22万元。经济在腾飞,平安惠万家。如今,“平安江苏”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响亮品牌。
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江苏公安机关在基层基础、打防体系、信息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稳步迈入全国公安机关“领头羊”方阵,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
身处平安高地,几届江苏省公安厅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实现长久的、可持续的、更高水平的平安。
“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新的起跑线。”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王立科说。全省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正以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基层基础建设上提升,在现代警务转型上提升,在科技信息化支撑上提升,在汇聚民力民智社会化上提升,推动平安建设再升级。【详细】
·江苏平安建设10周年:平安与民生幸福同行
·“平安建设”奏响百姓安全最强音
·江苏:民意主导 推动“大平安”建设
·放飞平安梦想 共筑平安家园——从三大变化看我国平安建设推向深入
·甘肃:全省“共创平安 共享和谐”深化平安建设宣传活动全面启动
·江苏:我省提出平安建设三年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
·江苏:我省提出平安建设三年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
·[组稿]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推动平安建设机制创新
·宁夏石嘴山:“345”工程推进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在科学与智慧的支点上延伸
·江苏省平安建设10周年:平安与民生幸福同行
·江苏提出平安建设三年目标 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