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要:
在法治中身心平安
《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平安中国之平安,不是简单的身体和财产安全,而是身心的平安。有平,才有安,这个平,既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平,更是公平正义的平。有安全保障,仅仅是身体的安全——人们对平安的追求远不止于此,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心安;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真正有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匮乏、免于伤害、免于强制”的安全感。当下,很多时候人们的不平安感源于公平正义的缺失,不平则鸣,不平则不安,没有正义,就没有平安。
让人们不平不安的心,在法治中安生。法律得到强调,法治驯服权力,民权有法可护,人们就能平安。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它的内涵就在于通过法治驯服权力,让人心有处安放,让公平照耀人心。
平安中国的核心要素
《学习时报》刊文指出:社会和谐稳定,是平安中国的核心要素。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良好的社会秩序、安定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延续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平安中国的实质不在于“平安”本身,而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运行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带来空前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多发,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频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等等。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本着眼点。
平安与否群众说了算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民之安需,我之所求。平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目标要围绕人民群众满意来确定,措施要符合人民群众要求来谋划。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特别是一些事关民生方面的平安问题,党委、政府要勇于担当,舍得投入,通过创建平安社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尽可能让老百姓少花钱,为老百姓多办事,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平安建设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群众的评判是社会平安的晴雨表。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群众安全感调查等平安建设测评中,应该通过委托第三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平安状况,提高可信度。当然,数字不能说明一切,平安建设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上,呈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流露在老百姓的笑容里。
打牢平安中国的根基
《法制日报》刊文指出:新的历史时期,政法机关加强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要以人民群众平安需求为导向,有效化解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难点问题。同时,政法机关须加强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要以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检察室、综治办、维稳办、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为平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真正形成“平安为大家、大家保平安”的良好社会氛围,夯实平安中国的群众基础。
从根上说,平安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激发平安建设活力,顺应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新期待。而这种创新只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平安建设实际需要。政法机关深化平安建设、打造平安中国,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创新、健全和完善平安建设机制,让机制创新成为平安建设的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