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组稿]运用法治思维 建设平安中国

2013-05-30 11:15: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编者按

    平安是和谐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前提,更是人民的福祉。平安中国,不仅是宏观意义上的国家建构,而且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为此,人民公安报特邀请有关专家就其中的关键问题一陈己见、建言献策。

在法治的框架内实现平安梦想


余凌云 


李玉华 

A三大要素
平安中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在我看来,平安中国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单单是犯罪率低和犯罪案件得以迅速破获。平安中国建设不仅包括通过打击犯罪给大家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还包括如何预防纠纷、规范执法、有效解决矛盾,给人以出行上的平安、饮食上的平安等等,这些都应该包含在我们所说的平安中国概念里。平安中国很重要,它是中国梦的必然组成部分,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就意味着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该在有序中进行,人们必须要有一种平安的感受。[详细]

B打牢基础
通过法治中国实现平安中国

    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重点,二者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事实上,无论是法治中国、美丽中国还是中国梦,它们实现的前提都是平安中国,因为平安是基础中的基础。不过,平安中国又是法治中国的一部分,平安中国的实现必须依赖法治的方式实现,可以这么说,法治中国建设追求的目标里必然有一个是平安中国。[详细]

C直面障碍
以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维护利益分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是相应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不能全部实现,这对当前的平安建设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不利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利益分配存在问题。一些因拆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部分被拆迁户的合理利益诉求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被无情地漠视掉,这样很容易引起不满,激起矛盾。事实上,很多人眼中的“刁民”是很朴素的,也是很讲道理的,只要合理的诉求得到了实现,一般很少有再生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益分配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将对平安建设产生不小的影响。[详细

D积极作为
公安机关单打独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公安机关而言,第一,在情感立场上应当尊重公众的利益和诉求,既然是有主张、有要求,哪怕最终不能实现,也应当尊重其表达的机会及其反映的内容;第二,尊重和维护法律的尊严并依法行使职权,这就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及广大民警做好本职工作,尊重并维护法律的尊严,不要超越职权损害法律权威,否则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详细]

E懂法守法
培养社会自治,推动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对于国家而言,应当加强政权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依法打击黑恶势力,注重专项整治与治安防范相结合,着力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与此同时,“公平决定平安”,国家还要注重社会分配要公正,要通过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因经济困难导致的犯罪。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用法治思维的标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尤其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更加需要坚持依法行政。[详细]

专家观点

以法治理性应对“非理性维权” 
陈晓峰

    10多年前就有学者概括道:当今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固然令人欣喜,但如何以理性方式实现和维护权利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在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突出。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非理性的维权:有跳楼的,有自戕的,有下跪的,有挟尸维权的,有闹访维权的,有暴力维权的,有聚众抗法维权的……在信息时代,非理性维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详细]

加强治安管理 建设平安农村
张志胜

    安全是稳定的前提,无安则不稳,农村安全则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社会治安因此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情况,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稳定,亟待解决。[详细]

保障平安 法律须先行
韩玉胜

    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望。一个国家的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是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日趋完备,各个部门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完善的刑事法律是开展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最有力保障。[详细]

规范拆迁 实现百姓平安
卞修全

    近年来,因拆迁所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与人民群众朴素的平安追求不相符,也与平安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相悖。政府机关应严格贯彻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拆迁行为,回应百姓平安诉求,避免矛盾激化升级。[详细]

论点摘要:

    在法治中身心平安

    《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平安中国之平安,不是简单的身体和财产安全,而是身心的平安。有平,才有安,这个平,既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平,更是公平正义的平。有安全保障,仅仅是身体的安全——人们对平安的追求远不止于此,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心安;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真正有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匮乏、免于伤害、免于强制”的安全感。当下,很多时候人们的不平安感源于公平正义的缺失,不平则鸣,不平则不安,没有正义,就没有平安。

    让人们不平不安的心,在法治中安生。法律得到强调,法治驯服权力,民权有法可护,人们就能平安。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它的内涵就在于通过法治驯服权力,让人心有处安放,让公平照耀人心。

    平安中国的核心要素

    《学习时报》刊文指出:社会和谐稳定,是平安中国的核心要素。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良好的社会秩序、安定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延续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平安中国的实质不在于“平安”本身,而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运行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带来空前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多发,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频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等等。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本着眼点。

    平安与否群众说了算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民之安需,我之所求。平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目标要围绕人民群众满意来确定,措施要符合人民群众要求来谋划。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特别是一些事关民生方面的平安问题,党委、政府要勇于担当,舍得投入,通过创建平安社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尽可能让老百姓少花钱,为老百姓多办事,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平安建设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群众的评判是社会平安的晴雨表。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群众安全感调查等平安建设测评中,应该通过委托第三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平安状况,提高可信度。当然,数字不能说明一切,平安建设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上,呈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流露在老百姓的笑容里。

    打牢平安中国的根基

    《法制日报》刊文指出:新的历史时期,政法机关加强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要以人民群众平安需求为导向,有效化解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难点问题。同时,政法机关须加强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要以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检察室、综治办、维稳办、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为平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真正形成“平安为大家、大家保平安”的良好社会氛围,夯实平安中国的群众基础。

    从根上说,平安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激发平安建设活力,顺应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新期待。而这种创新只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平安建设实际需要。政法机关深化平安建设、打造平安中国,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创新、健全和完善平安建设机制,让机制创新成为平安建设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浙江:努力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
·平安中国,打造人民幸福港湾
·江苏提出平安建设三年目标 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
·江苏: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
·孟建柱: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贡献
·“平安中国2013”媒体行动正式启动

·“平安中国2013”媒体行动正式启动
·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之江苏经验:发展与稳定并重 富民与安民共进
·“平安中国2013” 媒体行动正式启动
·江苏无锡:书写平安中国江苏示范无锡篇章
·孟建柱:坚持群众路线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不断改革创新 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