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
访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省综治委主任王辉忠
图为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省综治委主任王辉忠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
□ “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不仅仅是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宽领域的“大平安”
□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是由“小”积累而成的。建设“大平安”就是一个积小成大的过程
□ 在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成效时,不是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而是看矛盾纠纷是否化 解了,案件和事故是否下降了,突出治安问题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是否提高了,真正 以结果论英雄、用成效来说话
2004年5月,浙江省委作出《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近10年来,浙江省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大平安”理念,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推进平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月29日,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省综治委主任王辉忠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建设平安浙江的情况。以“大平安”的理念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近10年来,浙江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4个衡量平安稳定状况的主要指标都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9年居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省份之一。
王辉忠说,“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不仅仅是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宽领域的“大平安”。近10年来,我们围绕实现“六个确保”,即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安全工作,形成了以加快发展保平安,在平安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保证。我们把确保经济运行稳健作为平安浙江建设重要任务,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关系,着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着力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服务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比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浙江各级政法综治部门结合民营经济大省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帮助企业克难解困、服务保障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实现经济安全“软着陆”作出了重要贡献。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我们致力于加强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社会应急联动工作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建成视频监控探头103.4万只,11个市及90%的县(市、区)依托“110”报警服务台建成了社会应急联动救助平台,形成了平时动态防控、紧急情况应急救助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针对征地拆迁、生态环境污染等因素引发社会矛盾以及群体性事件增多的实际,我们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纳入平安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防治,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互动双赢。今年,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旧住宅区、旧厂房、旧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改一拆”3年行动,彻底改变了一些治安乱点和安全隐患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的面貌。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管理已经成为保障文化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把现实中的平安与舆论场上的平安统筹来抓,把加强互联网管理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重点项目来抓,明确责任分工、全面深化推进。目前,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了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平台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积“小安”为“大安”
王辉忠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是由“小”积累而成的。建设“大平安”就是一个积小成大的过程。10年来,我们始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局部与全局、个体与整体、治标与治本、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像抓重点项目建设那样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着力建设基础更加扎实的平安。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浙江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一大实践成果。浙江省出台了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共建网格11.7万余个、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34.6万余名,组建管理服务团队19.8万余支,努力做到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坚持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把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省建成县(市、区)级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82个,建立劳动争议、医疗纠纷、交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3641个,去年我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为97.85%。
狠抓基层力量资源整合,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平台。去年,我们在原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8+X”组成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民政、社保、残联、工商、城管、质监、交通、计生等力量到社会服务管理中心集中办公,使基层平安建设的力量由“五个指头”握成“一个拳头”,做到整体联动、齐抓共建。大力推广运用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省综合信息系统目前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村(社区)覆盖率达84.5%,终端已达4.1万余个。
我们还十分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全省10个市、84个县(市、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促进了社会组织有序健康发展,极大激发了社会活力。坚持在长效和常态上下真功夫硬功夫
王辉忠说,“大平安”需要力量的大整合。我们坚持把党政领导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各级党委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在长效常态上下真功夫硬功夫,形成了各方面工作统筹考虑平安建设、平安建设保障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良好局面。
考核是导向、是引领。我们按照“大平安”理念,设置平安市、县考核内容,共涉及6大类、100个指标。在具体考核中,坚持“重结果、动态性”考核原则,一方面注重动态性考核,什么问题突出,要重点推进哪方面的工作,就加重哪方面的考核内容和权重,努力做到指标设置更科学、考核评价更合理、操作方法更简便、解决问题更有效;另一方面,注重结果性评价,把重大案(事)件、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等结果性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特别强调在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成效时,不是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而是看矛盾纠纷是否化解了,案件和事故是否下降了,突出治安问题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是否提高了,真正以结果论英雄、用成效来说话。建设更高水平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
王辉忠说,党的十八大对深化平安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们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决策部署,坚持“大平安”定位不动摇,坚持“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坚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动摇,坚持“动态性、重结果”的考核原则不动摇,重点完善好“三大体系”,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
完善平安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完善党政统一领导、平安办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制,形成“上下联动、条块协同、齐抓共建、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确保平安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部门管、有专人抓,每一个突出问题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健全和拓展公众参与的载体和平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的浓厚氛围。完善平安建设工作体系,结合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深入开展“排查整治、强基促稳”专项活动,突出化解社会矛盾,突出深化打击整治,突出维护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完善平安建设考核体系,主动适应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进一步完善“动态性、重结果”为主要特点的考核评估体系,确保履行职责有规范,检查评估有标准,责任追究有依据,更好地发挥平安考核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记者雷晓路 于呐洋 陈东升)
·“大平安”理念成就境安民富新浙江
·海警学院与浙江公安厅签署海上执法人才培养战略协议
·浙江金华警方破获系列新型特大电信诈骗案
·浙江嘉兴人大常委会视察科技强警工作
·浙江杭州下城区推进大调解打出“创意牌”
·浙江启动"群众最满意的平安村(社区)"评选
·浙江启动"群众最满意的平安村(社区)"评选
·浙江乐清开展“警灯工程”大比武
·浙江象山法院启动小巷法官活动
·浙江衢州江山民警要向“很Man”的协警学习
·浙江:监狱里的《对话》节目直击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