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之江苏经验④
服务为先破解难题增进社会和谐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外来人员通过积分便能落户张家港;在太仓市,刑释解教人员不再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在苏州市,失地农民过上了比以前更安稳的生活……
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失地农民等人群的服务管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题。
《法制日报》记者在深入江苏城乡采访时发现,这些难题正在被“平安江苏”建设的管理者们一个个破解,他们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和谐,大大增强了这些特殊群体的幸福感和平安感。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在张家港市杨舍镇的新市民积分管理窗口,每天都有300多人排队,他们在提交入医、入学、入户申请。
“新市民”,是张家港对外来暂住人口的称谓。张家港有流动人口65万余人,已超过该市户籍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二。
如何管理服务好庞大的新市民群体?2004年,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成立,中心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已建立了241个新市民工作站,由850名专职协管员和4000多名兼职信息员组成流动人口服务队伍。
“我们已经办理了65.5万张居住证,做到了对流动人口的全覆盖。”张家港市公安局副局长王树秋同时兼任新市民事务中心主任,他说,“以证管人”是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全市已实行对流动人口的动态化、网络化管理。
江苏淮安人戴卫东马上就能落户张家港市了,这让已在张家港生活20年的他十分欣慰。他喜欢这座城市,因为这里“城市环境不错”,最重要的是“没有外地歧视”,有一套合理规范的积分制度。
去年4月18日,张家港市出台了《新市民积分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实施细则,明确在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社会贡献、表彰奖励等40多个类别上可以获得积分,新市民攒够相应分值,就可以申请入医、入学、入户。
安徽舒城人方敏到张家港工作已8年多,是一名普通工人。去年9月,方敏的儿子方昱涵通过积分顺利就读公办万红小学。方敏感慨地说:“因为是外地户口,孩子上幼儿园都得托人找关系,出借读费、赞助费。现在政策透明,公平公正,非常好!”
苏州市在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试点的基础上,还向办理社保的新市民发放“市民卡”,持卡的新市民可以享受社保、卫生、民政、计生、教育等各种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目前全市已发放“市民卡”200多万张。
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推广铺开,如今,江苏省已发放居住证800多万张。
有着1770多万流动人口的江苏,不断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让所有来江苏工作和生活的人,都有了“进入江苏门就是江苏人”的归属感。
两年前,18岁的河南女孩邵孟杰和她的几个同学怀揣梦想一起来到光宝科技(常州)厂工作。让她和同学最开心的是,一到常州就有房子住,而且价格很便宜。邵孟杰说:“我们住的地方一天只要一块钱,还有免费热水,能够洗澡,我父母很放心我在这里。”
邵孟杰等人所住的地方叫南湖家苑,是常州市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的,现有10873人入住。二期工程完成后,可容纳5万人集中居住。
江苏大力推广“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模式,采取政府出资、企业自建等形式建设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目前,全省“三集中”公寓居住面积达3150多万平方米,入住人口950多万人。让特殊人变成正常人
李常刚工作不到一年,就当上了太仓市博尔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保安队队长。李常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 一名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李常1994年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后多次减刑,于2011年4月29日假释回归社会。
李常清楚记得,坐了17年监狱,走出监狱那天,他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李常家庭比较困难,父亲年龄大,母亲是聋哑残疾人,全家居住的平房年久失修,和周边邻里相距甚远。这让李常卯着一股劲,想尽快找份稳定工作挣钱改变现状。但李常已是38岁大龄,又有犯罪记录,找工作总是碰壁。
有朋友向李常推荐博尔特公司,他去应聘时注意到,公司外墙上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公司名称,另一块是“太仓市光辉就业扶助安置基地”。
由于社会歧视、自身劳动技能较差、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刑释解教人员就业一直是个社会难题。太仓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王永新说:“刑释解教人员也是平安建设的高危人群,特别是那些家庭不稳定、生活困难的人很容易走上重新违法犯罪的道路。”
去年8月,太仓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就业困难刑释解教人员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安置基地企业吸收就业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此后,有9家企业与政府签订帮扶协议,博尔特公司即是其中之一。
一年来,博尔特公司已经过渡性安置9名刑释解教人员。博尔特公司总经理徐春明说,企业不问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但对这些刑释解教人员和其他员工一视同仁,而且还提拔了几人做管理人员。
工作努力的李常被提拔为保安队队长,每月工资约4000元,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他很庆幸自己在这里获得了新生。
太仓新生·起航搬运公司也是安置基地之一,目前有4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在这里工作。公司总经理张瑞也是一名刑释解教人员,他出狱后曾四处碰壁,但最终创业成功。“只有有了稳定收入,才能有效防止这些人员再犯罪,我理解他们,所以帮助他们。”张瑞说。
南通等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全方位帮教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一旦出现擅自脱离规定区域,定位手机就会及时提示和报警。目前,覆盖全省市县乡三级网络的“电子围墙”已基本建成,对高危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控率达100%。
最新数据显示:江苏省已建立各类服务帮教基地1800多个,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安置率分别达99%和97%以上,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居全国首位,重新犯罪率在首批试点省份中处于最低水平。失地农民权益有保障
居住在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的陈美媛对现状很满意,她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虽然失去了10亩土地,但她获得了两套楼房,“居住环境比以前好,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了”。
58岁的陈美媛此前是庄巷村村民,新农村建设后,她们全家放下农具,搬进楼房,每天也从干农活变为在附近企业做保洁工人,月收入1500元,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比原来种地收入高出很多。
陈美媛说,她所住的炎武社区实施“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五有工程”,居民们过得都很平安快乐。
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江苏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这带来了农户向居住区集中、耕地向种养大户集中的发展趋势。如何保障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利益,直接影响到基层平安乃至社会稳定。
苏州市是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苏州市深化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和农民专业“三大合作”,强村富民活力得到增强;坚持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农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村庄环境整治等“三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强化;完成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大并轨”,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石湖地区地处苏州市三区交界地带,原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从2010年初开始,历经两年多综合整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在拆迁过程中让利于民,逐步实现由乱到治。石湖地区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农村失地人员,不仅都纳入了城镇保障,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安排他们在景区从事管理工作,实现就业,失地农民不仅有工资性收入,还享受集体合作经济股份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在动迁的农民中,“人户分离”等户籍问题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由于户口附属着原行政村的资产量化股、福利股、公益福利等实际利益,农村户口还附属着“家电下乡”、“生育二胎”等优惠政策,入住新社区的居民不愿意主动转移户口、“人户分离”。
为破解这一难题,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实施“户籍平移”措施,保障动迁农民权益,使其户口“平移”后依然能享受到原来的福利。2011年5月以来,通过“户籍平移”,已有1702户动迁家庭、6596名动迁群众户口移入望亭镇鹤溪社区,占比分别达到94.5%和96.3%。
近年来,江苏针对各类“社会人”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不断创新服务管理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手段,构筑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体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了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 (执笔:记者 雷晓路 孙春英 丁国锋 李恩树)
·江苏提出平安建设三年目标 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
·[视频]江苏:特警全接触
·[视频]江苏武进公安宣传片效果佳
·[视频]江苏:南京公安推出手机版
·江苏: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示范区
·江苏淮安警方升级旅馆业系统方便群众
·江苏淮安警方升级旅馆业系统方便群众
·江苏南通通州:社区安联平台提高服务效能
·江苏天宁区检察院对刑事执行实行一体化监督
·平安江苏:织密城乡技防大网作了案跑不掉
·江苏:让平安和谐与民生幸福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