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即故乡
——重庆市“三化”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核心提示
流动人口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如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调查表明,2012年,重庆市共有1155.06万名流动人口,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流入人口为621.12万人;市外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四川、湖北、湖南和贵州等周边省份,约为135.5万人,占总流入人口的25.59%。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为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为其提供准确及时的管理服务,“五一”节后,2013年全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正式启动。此次动态监测涉及全市流动人口6000户,比去年增加2000户,涉及28个区县、300个乡镇样本点。
近年来,市人口计生委总结推广的“走访宣传两摸底、建档协查两及时、服务管理两跟进”的现居住地“三个二”工作模式,以及“外出前三个到位、外出中三个关心、返家后三项活动”的户籍地“三个三”工作模式,不但得到市内外同行广泛认同,而且也让广大流动人口对重庆的归属感和在重庆生活的幸福感增强。
管理属地化
“五一”节过后,重庆龙头寺汽车站迎来了返程高峰。来自潼南县龙形镇的村民罗小军、樊苗夫妇也在其中,在龙山街道一家民营企业上班的樊苗说:“渝北区对流动人口的民生服务,让我们这些打工的人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心里很温暖。”
据渝北区人口计生委负责人介绍,渝北是两江新区的主战场,全区流入人口达23.08万人,是全市第一流入人口大区,且总量正在持续增加。针对这一形势,渝北区人口计生委实施了属地化管理的服务体系,在区统筹人口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部门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着力构建起从管理到服务,从有效管理到高效服务的工作模式,让背井离乡的外来流动人口满怀梦想来到重庆后,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般的优质服务,感受到“他乡”变“故乡”的温馨。
这是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市人口计生委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强化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全市以打造人口信息高地为契机,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强化信息管理及交换质量,将对流动人口的技术服务、宣传培训、信息采集、利益导向政策等日常服务管理推向“常态化”。同时,在工作机制上推行“网格化”,实施“以楼管人”、“以房管人”、“以薪管人”、“以业管人”、“以会管人”,把相关公共服务送到流动人口的家里,使流动人口享受服务落到实处。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人口计生委在全市总结推广了“走访宣传两摸底、建档协查两及时、服务管理两跟进”的现居住地“三个二”工作模式,以及“外出前三个到位、外出中三个关心、返家后三项活动”的户籍地“三个三”工作模式,实施市内流动人口双向考核办法,促进了市内两地工作协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待遇市民化
在渝北区王家街道观月路社区,经常有篮球比赛、文艺演出活动开展。社区居委会主任蒋智慧说,为给流动人口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社区专门开辟了图书室、体育健身室、心理辅导室、绿色网吧等活动室。
不仅如此,重庆市结合户籍制度改革,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充分保障转户居民和流动人口合法利益,全市综合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把相关人群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做到就业有岗位、住宿有依靠、子女有学上、保障有着落、困难有帮扶,与城镇居民同享市民待遇,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重庆主城九区及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十佳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有效抓住了城市人口计生工作的着力点,增强了工作创新活力,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横到边、纵到底、广覆盖,城市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大渡口、南岸、巴南、合川、万州、南川等区在城乡接合部、新建社区和商贸社区建立流动人口工作站,实行计生指导、协会参与、群众自治的模式,提高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质量。
江北、九龙坡、渝中等区在高档小区实行借力物管、业委参与的模式,增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融入社区的力度,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覆盖率得到提升。
其中,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富力海洋社区整合社区优质资源,探索出计生服务管理进高档小区的工作模式。南岸区南坪街道后堡社区以“人爱家”为主题,积极营造温馨、高雅的社区人口文化氛围。
一些人口计生部门还开展了流动人口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通过“送法律、送健康、送服务、送温暖”,提高了流动人口家庭幸福指数。
服务均等化
来自云南的张爱莲在重庆市荣昌县参加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时查出了子宫肌瘤,忧心忡忡地围着医生彭代英问这问那,彭代英笑着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这是良性肿瘤,动个小手术就可以了。张爱莲高兴地说:“要不是这次来体检,我的病恐怕就耽误了!”
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是我市惠及广大育龄妇女的民生政策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群体对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越来越迫切。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重庆市人口计生系统转变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将本地出台的优先优惠、奖励优待等政策覆盖到流动人口。
将流动人口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纳入服务范围,给予重点关注,切实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免费服务。各区县流入人口实行同宣传、同检查、同服务、同补贴,2012年全市为流入人口免费孕检2.5万余人,免费金额达750余万元。
完善“一卡通”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市人口计生委指导主城区按照人性化、个性化要求,整合部门、政策资源,完善、规范“一卡通”服务、便民内容,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区县在流入人口中普遍开展了“一卡通”服务。渝北区以“家在渝北”为载体,扎实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2012年发放《流动人口温馨服务卡》7.8万张,流动人口免费享受孕优检查2353人,生殖健康服务8.4万余人次;北碚区整合政府资源,为流动人口发放具“多卡合一”功能的“缙云卡”,联合27个政府部门和企业,为新居民提供就医、入学、保健、休闲、奖扶等8大类36项服务项目,全年共发放“缙云卡”8000多张,优惠资金28.3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加强便民服务和维权,积极推行市内和协作区域网上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证》,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推行“一站式”办公。目前全市80%城市社区建立了办事大厅,推行了 “一站式办公,一体化服务”,让群众“只进一个门,事情全办成”。开展网上、电话预约办事和上门服务,建立落实流动人口全程办事代理制度。
(文/汪应钦 袁礼文)
链接
2012年重庆流动人口生存状况
调查显示,2012年重庆市流动人口呈现以下特点。
流入人口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平均年龄为32.37岁,其中0-14岁人口占16.4%,15-59岁人口占81.4%,60岁及以上的占2.2%。流入人口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82.8%,比重庆市常住人口高出11.26个百分点。流入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为35.14%,未婚人口比重为31.86%,有着较高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需求。
“举家迁移”现象明显。有70.3%的家庭成员随迁居住在流入地。“留守儿童”和“留守配偶”比例减小。子女共同流动的比例为65.6%,只有30%左右的子女为留守儿童。配偶共同流动的比例为68.9%,只有20%左右的配偶留守老家。
文化程度显著提升,学龄儿童教育有保障。流入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8.3%,高中文化程度占23%,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80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80前人口,城-城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显著高于乡-城流动人口。流入人口的孩子有近三分之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90%以上就读公立学校。
服务业、制造业是首选,安居乐业享幸福。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中,多为个体工商户和私企。其中,19.3%的流入人口购买了自己的住房,家庭月收入和支出分别为4351.6元和2285元。
归属感不断攀升,积极融入城市生活。据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流入人口喜欢现居地并愿意融入当地成为其中一员,流入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和其生活幸福感呈上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