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上访户到调解能手
——“根在基层·中国梦”调研实践活动赴厦门海沧法院调研侧记
调解员刘东华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锦旗。韩继勇 摄
冒着小雨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东孚法庭的路上,大家就听说,东孚法庭人民调解工作室有一位“不穿法袍的法官”——刘东华。
提起刘东华,他的经历很有意思,如今作为广受乡亲们欢迎的调解能手的他,以前可是一名令当地政府都头疼不已的“刺头”。刘东华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作出这样的转变?带着种种好奇和疑问,我们见到了他。
黝黑的皮肤,不大的眼睛透着农民特有的精明,五十岁左右的年纪有着不输年轻人的精气神,这就是刘东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的办公室悬挂的一幅幅锦旗,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民众对这名调解员的认可和赞扬。“有不少锦旗还是矛盾双方同时送来的!”听到东孚法庭薛庭长的介绍,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听刘东华故事了。
“我当过兵,退伍回到家乡,想跑跑运输,结果买了一辆报废的改装车。那时候咱也不懂法律,一下损失了好几十万,真是要倾家荡产了。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法律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刘东华颇为感慨说起自己当年如何成为草根法律人的原因,“后来,为了打官司,我开始自学法律。慢慢的,大家有困难就来找我代理上访、打官司。”东孚法庭薛庭长笑着说:“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我就诚恳邀请老刘来做人民调解员了。”小到乡里乡亲的琐碎小事引发的内部矛盾,大到调解铁路施工动迁补偿款纠纷,刘东华都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有时候,一个案子,我要跑上几十趟,很多时候都是在夜里或者休息日上门。人民调解,是一定要做到家的。”刘东华这句一语双关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把调解做到民众家门口的作风,才真正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到了家。3年来,他成功调解纠纷700余起。从老上访户到调解能手的刘东华,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踏实的工作践行着海沧和谐司法的篇章。
正是有了刘东华这样的热心人,海沧法院的调解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不花钱打官司”在当地老百姓当中口耳相传,调解后的司法确认使这项工作能够真正地化解矛盾纠纷。我想,这也是海沧法院连续6年成为“无访法院”的重要原因吧。(罗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