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架起连心桥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张巨坤
他靠一双腿,跑遍全镇大小角落;他凭一张嘴,让许多感情濒临破裂的夫妻重归于好,让许多街坊邻里的关系得到改善,让许多纠纷得以平息,让许多争执者握手言和……他就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淮安市淮安区朱桥法律服务所主任张巨坤。
说起张巨坤,淮安区干部群众流传着一句话:不管发生什么纠纷,只要张巨坤到场,就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以“学”带调促和解
“农村基层调解工作充满琐碎与繁杂。要做好很不简单,需要付出真情,付出辛劳,付出智慧。”回顾20多年的民调实践,张巨坤告诉记者,调解工作虽平凡细小,但作用却不可低估。若调解不及时,小事也会激化,最终酿成大的事端,影响社会安定。
1986年9月,高中毕业的张巨坤代表当地农民参加县、市普法知识竞赛,分获二、三等奖,随即被录用到朱桥镇司法办担任办事员。朱桥成立法律服务所后,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时张巨坤就想着:“能帮老百姓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份职业,不错!”
常言道,说易行难。“高中文化水平,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每月30元的薪水,人情往来就要花掉20元。”提起当初的情景,张巨坤憨憨一笑,“记得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就遇到一个有妇之夫伤害女中学生的案子,女孩的父母找我咨询。当时,因为对相关法律不熟悉,我脑子里是一片茫然。整个案子调解下来,前前后后折腾了6个多月。”
这哪行啊!张巨坤意识到:人不仅要有梦想,还更要有知识。
毫无疑问,这次“折腾”,给张巨坤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梦想上了“生动一课”:打铁还需自身硬。随后的日子里,张巨坤格外忙碌。
县司法局开办的一个培训班、法律课,张巨坤一场不落;工作中遇到吃不透的知识点,张巨坤虚心求教;书店里新进一批法律书籍,张巨坤倾囊购买;1989年,张巨坤还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于1992年获得了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的大专函授文凭,此后又自费参加了由北大、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开办的合同法培训班……
理论加上实践,让张巨坤如虎添翼。他在纷繁复杂的调解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了“快、敢、稳、细、准、公、紧”的调解工作“七字诀”,在淮安全市推广。
2009年2月24日早晨,准备出差到靖江处理一起交通事故的张巨坤被区矛盾调处中心主任一个电话催叫到当地某医院。当他急匆匆赶到医院时,只见患者亲属近百人堵住了医院北大门。原来,事发前一晚,一名年仅九个月的男婴,因病在医院抢救时突然死亡,导致医患纠纷。调解中,张巨坤整整一天滴米未进,在公安、卫生等部门配合下,最终将纠纷化解,让医患双方满意而归。
以“巧”促调解民忧
张巨坤常说,“一件纠纷,小则涉及一个或几个家庭,大则连村通镇;轻则吵闹不安,重则伤筋动骨。”
农村的一些矛盾看起来不起眼,但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使事态扩大、升级,甚至引发治安或刑事案件。为把事情处理得更完美,张巨坤常常走村串户进工厂,拜访当事人的邻居、同事、朋友,听听“第三方”的声音,掌握第一手材料,依据法律条文,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去伪存真,使事情更明白、更真实、更清晰,更能对症下药。
有一对青年男女,男方为淮安人,女方是贵州人,于2007年登记结婚。可婚后不久,双方常因饮食和民俗习惯不同而产生分歧,准备起诉离婚。张巨坤在调解过程中发现,男女双方婚前感情基础很好,婚后也并无其他导致他们感情破裂的因素。于是他从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的生活和民俗习惯入手加以劝说,经过数小时的劝说后,双方和好如初。一年后,夫妻俩还生了一个男孩,在小孩出生后夫妻俩还特意到张巨坤家表示感谢。
2011年5月,原楚州区一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因借高利贷近400多万元无钱归还,外出逃债,结果导致近百名农民工多次到镇、区、市三级上访。为此,张巨坤主动及时参与调解,并为他们免费代写诉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有效避免了一起近百人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在多年的调解磨砺中,张巨坤兼用“法、理、情”的调解方式,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乡规民俗调解法”“左邻右舍劝解法”“红白两面和唱法”等调解技巧,巧妙妥善地调解民事纠纷,取得较好的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27年来,张巨坤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年均达100余件;参与调解各类民间纠纷达1000余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120件,避免民转刑案件48件,挽回和避免各类经济损失600多万元,为维护一方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用张巨坤的话说:“小小的我,也可以大有作为!”
古道热肠“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巨坤深知其中的道理。在从事调解工作中,他一直告诫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诚相待,以诚心换真心,只有这样,做人、做事才能成功。
小小的调解室,也是群众办事的便民室,许多村民到镇里办事,经常会到张巨坤的调解室坐一坐,喝一口他递上的热茶;这儿有时也是群众办事的引导室,张巨坤不单单只关心调解工作,许多群众经常办事盖章不知道去哪个站办,不知道该找谁,他就会耐心地介绍办事机构的位置、注意事项。
有时调解室也是免费的法律服务室,随着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群众平时借个钱、租个地也都希望能签个合同,立个字据,但因文化知识有限,请律师又得花很多钱,他们经常会找到老张帮忙,他总会爽快地答应,耐心地解答。
如今,张巨坤已经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采访中,他坦言:27年来,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帮助了更多的人;最大的难受莫过于直到2005年,一家老小还靠借钱过日子,自己每天还要挑灯夜战,熬夜帮老百姓写诉状、解难事;最刻骨铭心的亏欠莫过于妻子生病住院期间,因为调解纠纷,未能在病床前照顾妻子一天。
谈起这些,七尺男儿落了泪。然而,这一切皆因有无穷的动力在。这动力,源自于老百姓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一声声质朴的感谢。(□特约记者 何建华 丁大勇 /记者 施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