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江苏省建湖县人民法院院长 李 悦
法周刊:请问建湖法院是如何以学习教育为抓手,提升队伍素质的?
李 悦:思想解放的深度、深化改革的力度、开拓创新的程度,决定着我们事业发展的进度。因而,抓好学习教育,不仅能保障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能为审判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我院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教育实践活动的首位,贯彻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推行“四学”举措,强化学习效果:
制度保学。将学习活动制度化,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省市政法委重要文件和上级法院相关文件汇编成册,印发给全院干警;采取个人自学、互帮互学、集中学习等方式,组织座谈会、交流会、主题演讲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干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宣传兴学。在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求各部门开辟学习专栏,将心得体会全部上墙,定期对干警学习笔记进行展示;每周编发学习简报,及时反映各部门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营造学习氛围。
辅导帮学。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和听取专家讲座,并邀请革命前辈和党史专家来院上专题党课,引导干警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检查促学。坚持以督促学、以考逼学,设定干警学分考核制,把参考率、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篇数、理论学习考试成绩纳入部门和干警岗位目标管理考核范畴。
法周刊:请问建湖法院是如何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体现在司法为民工作中的?
李 悦:没有思想的先进性,就没有工作的创造性;没有新的理念,就没有新的发展。为此,我院创新提出“三个三”实践模式,真正将“观念”外化为“行动”。
做实诉讼服务平台、诉调对接平台和和谐共建三个平台,筑牢“为民”连心线。
以“爱民、为民、利民、便民”思想为理念,建成诉讼服务“爱民工作室”;构建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和诉讼调解相结合的多元化大调解格局;建立“院企共建、庭企共建”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司法需求,帮助企业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的能力。
打造能力建设、规范建设和文化建设三项工程,筑牢“公正”生命线。
着力推行“一线能力锻炼法”,新进干警、青年干警都要放到人民法庭去锻炼,新任命的审判人员轮期到信访、立案窗口锻炼;每双月对全院案件质量展开全面检查,每半年组织一次案件质量评查会,通报评查结果;加强“一站二室三区”的物态文化建设,提升干警文化素养。
开展“无违纪信访、无差错案件部门”创建、“制度执行年”和“群众评法院、群众评法官”三项活动,筑牢“廉洁”警戒线。
制定出台廉政谈心制度,积极开展个性化、互动式谈心活动,切实增强教育预防的实效;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
法周刊:请问建湖法院在司法为民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
李 悦:我院按照“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新”的要求,深入推进创新工作,重点打造诉讼服务“4568”为民工程和“一台一站一点”诉讼服务网络,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姿态做到司法服务便民、利民、助民。
“4”,即把诉讼服务中心建成工作流程亮出来、服务制度亮出来、服务态度亮出来、服务方式亮出来的“四亮窗口”。
“5”,即推行诚心、耐心、恒心、公心、清心的“五心工作法”。
“6”,即构建与妇联、工会、国土、交通、保险、工商等非诉部门联动调解的“六大调解网络”。
“8”,即总结出耐心倾听、巧妙沟通;注重称呼、拉近距离;持之以恒、趁热打铁;尊重民俗、选择场所;巧借外力、促成调解;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清正廉洁、不偏不倚;加重责任、促成履行的诉前“八大调解法”。
“一台一站一点”诉讼服务网络,就是在人民法庭设立诉讼服务台,在法庭驻地以外的镇(区)设立诉讼服务站,在偏远的行政村设立诉讼服务点。
目前,我院已在全县建立了16个诉讼服务站、58个诉讼服务点,同时在所有镇(区)都打造了“半小时法律服务圈”。
法周刊:请问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引下,建湖法院下一步还将会有哪些新的打算?
李 悦:“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这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作为基层法院,我院将在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上想点子,在司法为民上出实招。
在继续做好“青年法学研究会”和“青年法官导师制”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院将为青年干警搭建新的平台,提供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同时,进一步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院史陈列室、法院文化驿站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审判区、办公区、诉讼服务区等场所,营造法律文化氛围,彰显司法人文情怀。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进一步完善“庭所共建”、“法官结对村官”机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共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强化与工会、劳动仲裁、交通、社区矫正等部门的共建关系,共同做好社会事务管理及危机应对;进一步健全下访和接访工作制度,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让党委、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薛绍军 顾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