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信息公开是抵制谣言的良药

2013-05-25 15:39:0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据平安北京微博公布:5月8日,因安徽籍女子在北京京温商城内坠楼身亡,有谣言称,女子遭7名保安强奸,当日,近百名外地来京人员在商城门前聚集。9日,北京警方声明称女子系自主高坠死亡,警方已将核查详细情况及相关证据通报家属,家属无异议。同时,北京警方抓获一名编造京温事件谣言嫌疑人。5月22日,平安北京微博公布:利用互联网散布、传播京温商城安徽女青年“离奇”死亡谣言引发严重后果,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彭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经 检察机关批准,被依法执行逮捕。

    近年在很多突发事件的背后总会有谣言出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谣言?为什么谣言总有市场?又该如何减少谣言及其危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教授李玉华、犯罪心理学系教授王淑合认为谣言的产生源于信息没能及时传递,而制止谣言的最根本手段还在于信息公开。

    谣言一旦传播影响难以彻底消除

    记者:谣言都有什么特点?传播的规律是什么?

    王淑合:在突发事件的背后常常会有谣言出现,这些谣言常常具有以下特点:谣言是建立在不正确信息基础上的,可以打乱社会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受多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谣言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传播范围很广。它们是极易在大众中流传的消息,常常是人们在茶余饭后的闲谈资料,一些好事者总是对此津津乐道。因此,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就很难彻底消除。而作为一种自发的、扩张性的社会心理现象,随着一传十,十传百,其内容越传越失真,在经过一定过程之后往往会自行消失。

    李玉华:这些谣言都有些共同的特征,即都是通过网络传播,而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呈裂变式的,因此很容易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很大影响。

    从目前看到的谣言大概有这样一个传播规律:谣言从微博引爆——引起较大舆论关注——借助微博、论坛和社交媒体对谣言进行加工——谣言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媒体报道。

    这些谣言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很多谣言是以损害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的方式出现,在其传播过程中会损害到有关当事方的合法权益,还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

    信息传递受阻是谣言产生的主因

    记者:谣言产生及传播的原因何在?为何屡屡造成影响?

    王淑合:谣言的出现既受某些人类固有心理基础的影响,也受现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谣言的产生常常源于人们在观察、理解和记忆某些人、事物时出现的信息不足或偏差,正常的信息渠道受阻、信息缺乏或信息不清时,个人就容易依据自己的猜测或想象对事物做出解释,这难免会产生谣言。

    其次,一些人有自圆其说的心理倾向,即这些人希望自己说的话在别人看来是真实的、合理的。为了达到目的,发言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增补、删改事实,使其更合理。为了耸人听闻,他们往往夸大其词,或附会以往的传说,或附会于民间的某种愿望。为了满足某种因果关系,甚至可能会无中生有编造谣言,蛊惑人心。

    第三,某些人和事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越是人们关注的人或事,人们就越急于了解,迫切希望得到它的消息,结果就容易轻信关于此人或事的传闻,并急于告诉他人,从而显示自己的消息灵通,以此受到他人的尊重。

    谣言既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同时也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加工、改造、补充和丰富,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正当渠道提供信息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谣言总是不断滋生和助长,并给个人或社会屡屡造成不良影响。

    李玉华:谣言为何频频造成影响,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的公信力不足。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复杂多样,政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诉求,一旦有谣言,一些对政府不满的人就会趁机传播谣言表达自己的不满。二是,信息公开不够。当信息渠道封闭、信息交流不畅时,人们往往会编造谣言,相互交流,来缓解自己的不安情绪。三是,谣言制造和传播成本低,影响明显。由于网络的普及,制造和传播谣言的成本越来越低廉,效果越来越大。因此,怀有不同目的的人都可能制造和传播谣言达到自己的目的。四是,公众的仇官仇富心理较强。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较大,公众的仇官仇富心理较强,传播谣言往往成为他们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

    谣言止于信息的及时公开

    记者:面对谣言,怎么样的舆情回应最有效?

    王淑合:要想让谣言没有市场,就要在谣言传播初期,准确地评估谣言会给社会和个人会造成的危害,并及时采取措施,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只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听众保持冷静的头脑,谣言便会得到有效抵制。

    一旦谣言被广泛传播,首要的工作是选择适当渠道向大众披露真情,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因为谣言是建立在不正确信息基础上的,一旦人们了解了真实的信息,就会改变原有的意见或态度,谣言就会失去市场。当然,人们对“辟谣”往往存在一种“逆反心理”,有些谣言要经历出现与消失的反复交替,逐渐失去市场。要使人们了解真实的情况,可以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并用。如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也可以设立信息询问中心,邀请各界举行听证会或参观等形式,公布事实真相。当然,让公众真正相信真情也绝非容易之事,尤其需要注意不要使人们产生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暗示效果。因此,在进行舆论宣传时要注意方式,注意听众的接受范围和拒斥范围。

    李玉华:面对谣言相关部门不应当回避或者简单否定,正确的做法是在相同或更大的范围进行及时、客观的回应。所谓“及时”,是相关部门反应要快,及时发现谣言,及时进行调查,及时公布公众所关心的真相及调查结果;所谓“客观”,是相关部门的表态要实事求是,不能未经调查就简单否定,必须将调查的进程及结果如实公布,如果不能及时公布,谣言就会有更大的市场。

    此外,为了避免谣言在更大范围内扩散,首先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及时主动公开信息;第二,鼓励谣言的受害主体,依法维权;第三,对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要坚决依法打击。(记者 武忞)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信息公开迈出食品安全第一步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为何“躲猫猫”?
·北京门头沟区多举措加强慈善捐助信息公开透明
·山东济南政府信息公开“交实底”
·山东信息公开案猛增 司法监督倒逼政府信息公开
·空气信息公开程度“喜忧参半”

·空气信息公开程度“喜忧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