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振春
谣言之害,丝毫不亚于毒品之害。因此,公众中早就有了“要像防范毒品那样去惩治谣言”的说法。近日,利用互联网散布和传播京温商城“安徽女青年离奇死亡”谣言的彭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经检察机关批准,已被依法执行逮捕。再一次为那些制造谣言、传播谣言的不法人员敲响了警钟。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诸如金庸先生“被死亡”、“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网传歼-10B战机试飞坠毁”等谣言不仅忽悠了广大网民,给一些个人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扰乱了人们的正常思考,有的甚至引发了社会不安,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011年的“抢盐风波”就是最好的例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还借助于微博肆虐横行、广播其害。来自法制网的调查显示,在2012年出现的网络谣言中,有51.7%是源自微博,或者主要在微博上传播,有27.6%的网络谣言源自论坛或者主要在论坛中传播。一些网络谣言经过“大V”的转发之后,很快就“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这样的情况如果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必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达5.6亿多,手机网民数量超过4亿,微博用户也已超过3亿。在有着如此数量网民的社会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自然也很复杂:有的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瞎编一些千奇百怪的故事;有的人迎合个别网民低俗兴趣,大量炮制低俗的花边新闻;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打着关心民众的幌子,编造和传播一些让人恐惧和不安的消息,达到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的企图。然而,不管基于什么原因,谣言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信谣传谣则完全可以避免。
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但虚拟不等于虚假,更不意味着责任缺位。打一个比方,它就好比大家共同生活的社区,谣言好比在社区里乱丢的垃圾,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每一位网民不仅不能乱丢垃圾,而且发现垃圾也应及时投诉举报。“谣言止于智者”。作为有理性、负责任的公民,在享受微博问政、舆论监督的权利时,不妨在一些言论面前冷静地思索一下,转发的手稍微停一下,既不无中生有制造谣言,也不对不明就里的网络事件围观造势。唯有在是非难辨之前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积极承担起构建健康、良性网络生态之责,才能真正让网络谣言人人喊打、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