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都高居全球榜首。庞大的电梯数量给安全带来诸多挑战。事故电梯存在的场所,从公共场所到居民小区,再到建筑工地;事故电梯种类从直梯到扶梯;发生的类型从电梯滑坠到扶梯骤停,从轿厢不到位到困住乘客……频发的电梯事故,为城市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
就在5月中旬的三天内,国内至少有4人因为电梯故障殒命。频发的电梯事故,凸显了维保不到位、老旧不“下岗”等问题,也为城市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
在近年来发生的电梯安全事故中,多数涉事电梯均被 “检测合格”,我国大规模建设高层住宅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所谓的“老旧电梯”,使用年限不过15年左右。一些舆论将安全事故频发的矛头指向电梯的使用年限。电梯设备老化,应该从实际出发,该修当修、该换当换。道理虽然简单,却由于经费牵涉到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多方的利益和矛盾,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虽然,这些事故均将责任划分给物业公司、小区业主等电梯管理者、使用者,但如何让物业公共维修基金及时、高效地用于电梯维护,亦需公众继续追问。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电梯的数量在30万台以上。
在诸多安全隐患中,目前对国内电梯使用安全威胁最为突出的是“老龄化”危机。根据统计,我国电梯保有量已超过163万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上世纪90年代安装的电梯,使用时间达十多年,甚至有的电梯使用时间超过20年。但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规定电梯强制报废年限,导致大量老旧电梯还在带病运行,增加了电梯事故的发生率。
在近年来发生的电梯安全事故中,多数涉事电梯均被 “检测合格”,深圳“5·15”电梯事故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电梯在事发前三天刚刚接受了检测,结果“合格”。目前电梯维保工作主要由专业的维保公司负责,但为何负责仍不到位?
【原因一】责任主体不明确 安全难保障,截至目前,尚未有立法明确多方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旦电梯出现故障或事故,就会陷入“业主认为是电梯质量和物业管理的问题,物管认为是维保公司的问题,维保公司则认为业主费用没交够”怪圈。
【原因二】受益者与管理者分离 维保难落实,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规定,每隔15天内维保公司要对电梯维保一次。一般而言,小区物业费用包括电梯维保费用,业主是出资方,但与维保单位签订合同的却是物管公司。受益者与管理者分离,使得电梯维保难落实。
【原因三】市场不正当竞争 维保难保质和量。“对物业而言,维保价格越低越好;对电梯维保公司来说,维保成本越低越好。目前,电梯维保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一些维保公司以低价吸引物管公司签约,又在维保过程中偷工减料压低成本,让维保沦为形式。
【原因四】业主共识达不成 维修资金难筹集,维修问题电梯耗资通常过万,超出日常维保范围,必须动用维修基金。但有的业主不愿意签字,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租住户,没有签字权,一些业主也表示,很担心物管公司借用维修电梯的名义侵吞小区的维修资金。造成这样的局面,与物管公司长期服务质量差有关系,相互不信任,难以解决问题。
上海盛联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状说,电梯运营中的所有权、使用权、物业管理权、技术管理权和具体使用者往往是多个主体,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责任不清,还导致电梯维修保养价格“偷工减料”。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物业法规漏洞、安全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一些住宅电梯的维修保养价格低于400元,有的甚至在200元以下。大部分电梯维修保养企业仅维持在低利润运转。企业给予员工只能是低待遇,无暇考虑给予员工必要的培训。
相关规定
据介绍,我国电梯维保的主要依据是《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维保单位按照合同,受物业公司的委托对电梯进行15天一次的维保。质检总局《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是电梯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也规定,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
【新闻链接】安徽省拟建设电梯物联网远程监控平台 福建:公共电梯接受"体检" 提出强制性整改要求
北京市启用 《电梯使用标志》 “大连电梯安全监督管理”今年将立法
如今城市高层建筑随处可见,电梯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显示,我国电梯数量已达到200万台,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然而,近年来频频上演的“电梯惊魂”悲剧,却让人们颇有谈“梯”色变的惊悸与焦虑。而基于电梯事故的多重成因,遏制电梯夺命必须严把三道关口。
一是产品质量关。产品质量是产品使用安全的基础与前提。二是运行监督关。电梯承载者人们的生命安全,严格管理、定期保养、认真检修对于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三是自我保护关。电梯毕竟是运动式的承载工具,乘坐者的个人保护意识不可或缺。
安全乘坐电梯“须知”
在相关部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作为电梯的使用者也应该谨记一些乘坐电梯的注意事项。
在进入轿厢前,应先等门完全开启看清轿厢位置后再迈进,进入轿厢应往里面站,不要在入口处逗留。电梯门正在关闭时,不要用手、脚或棍棒等阻止关门,更不能在轿厢内用力摇晃,这样容易撞到周围的屏蔽电缆等设备,造成电梯卡死。如果携带儿童,不要让孩子在电梯里随意玩耍,触碰电梯内的操控措施。“如果市民发现轿厢中张贴的安全检验合格证已过期或没有张贴合格证,请不要乘坐,并立即向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报告。”
万一遇到电梯故障,一定要保持冷静并及时拨打电梯呼救电话,等待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如果通讯设备失灵,不要用手直接拍打轿厢呼救,要利用其它工具,比如鞋子等进行拍打。(来源 中国网)
其实,电梯“吃人”事故之所以频频发生,原因无外乎下面几种。第一,大量楼宇的电梯数量、运力不足,使得超载成为常态,加速了电梯磨损;第二,电梯的维护与保养不到位;第三,大量老旧电梯“超期服役”;第四,电梯的安全监察工作不够到位。而其中的核心则是电梯的养护和维修。任何器物都需要养护,不养护,质量再好的器物性能都会打折、损毁。电梯是特种设备,数据显示,目前80%的电梯事故原因出在了维护保养环节。
任何事故的最后一步,都是定责和问责。电梯“吃人”事故,也是如此。事故能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最重要的就在于最后一步,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彻底的落实。人命大于天,电梯安全,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拿出解决民生大事的决心和气力解决电梯安全问题,形成清晰的、可追溯的责任链条,理顺电梯所有权、使用权、物业管理权、技术管理权和具体使用者等多个主体的责任,即便困难重重,也必须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