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安全“上上下下” 给电梯系上“安全带”

2013-05-24 16:28:0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长安网综合 

    电梯连续“噬人”,“血的教训”再敲警钟

    

    数据显示,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都高居全球榜首。庞大的电梯数量给安全带来诸多挑战。事故电梯存在的场所,从公共场所到居民小区,再到建筑工地;事故电梯种类从直梯到扶梯;发生的类型从电梯滑坠到扶梯骤停,从轿厢不到位到困住乘客……频发的电梯事故,为城市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    

    就在5月中旬的三天内,国内至少有4人因为电梯故障殒命。频发的电梯事故,凸显了维保不到位、老旧不“下岗”等问题,也为城市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

三问“夺命电梯”

 

    在近年来发生的电梯安全事故中,多数涉事电梯均被 “检测合格”,我国大规模建设高层住宅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所谓的“老旧电梯”,使用年限不过15年左右。一些舆论将安全事故频发的矛头指向电梯的使用年限。电梯设备老化,应该从实际出发,该修当修、该换当换。道理虽然简单,却由于经费牵涉到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多方的利益和矛盾,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虽然,这些事故均将责任划分给物业公司、小区业主等电梯管理者、使用者,但如何让物业公共维修基金及时、高效地用于电梯维护,亦需公众继续追问。

电梯“老龄化”带来重重隐患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电梯的数量在30万台以上。

在诸多安全隐患中,目前对国内电梯使用安全威胁最为突出的是“老龄化”危机。根据统计,我国电梯保有量已超过163万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上世纪90年代安装的电梯,使用时间达十多年,甚至有的电梯使用时间超过20年。但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规定电梯强制报废年限,导致大量老旧电梯还在带病运行,增加了电梯事故的发生率。

四大原因导致电梯维保流于形式

    在近年来发生的电梯安全事故中,多数涉事电梯均被 “检测合格”,深圳“5·15”电梯事故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电梯在事发前三天刚刚接受了检测,结果“合格”。目前电梯维保工作主要由专业的维保公司负责,但为何负责仍不到位?

    【原因一】责任主体不明确 安全难保障,截至目前,尚未有立法明确多方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旦电梯出现故障或事故,就会陷入“业主认为是电梯质量和物业管理的问题,物管认为是维保公司的问题,维保公司则认为业主费用没交够”怪圈。

    【原因二】受益者与管理者分离 维保难落实,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规定,每隔15天内维保公司要对电梯维保一次。一般而言,小区物业费用包括电梯维保费用,业主是出资方,但与维保单位签订合同的却是物管公司。受益者与管理者分离,使得电梯维保难落实。

    【原因三】市场不正当竞争 维保难保质和量。“对物业而言,维保价格越低越好;对电梯维保公司来说,维保成本越低越好。目前,电梯维保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一些维保公司以低价吸引物管公司签约,又在维保过程中偷工减料压低成本,让维保沦为形式。

    【原因四】业主共识达不成 维修资金难筹集,维修问题电梯耗资通常过万,超出日常维保范围,必须动用维修基金。但有的业主不愿意签字,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租住户,没有签字权,一些业主也表示,很担心物管公司借用维修电梯的名义侵吞小区的维修资金。造成这样的局面,与物管公司长期服务质量差有关系,相互不信任,难以解决问题。

    上海盛联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状说,电梯运营中的所有权、使用权、物业管理权、技术管理权和具体使用者往往是多个主体,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责任不清,还导致电梯维修保养价格“偷工减料”。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物业法规漏洞、安全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一些住宅电梯的维修保养价格低于400元,有的甚至在200元以下。大部分电梯维修保养企业仅维持在低利润运转。企业给予员工只能是低待遇,无暇考虑给予员工必要的培训。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