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顺义区综治干部的眼中,“专业部门重视容易,营造同心合力大环境难”、“群防群治工作轰起来容易、坚持难”、“基层基础抓起来容易、保持难”曾是开展平安建设、打造平安顺义难以绕开的瓶颈问题。但是,在过去的9年中,这三道难题却并没有限制顺义的平安建设,反而让顺义在“破题”的探索中,不断涌现新的机制、新的做法,形成了独具顺义特色的平安创建格局。在此基础上,2012年,顺义区治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0.9%,刑事案件同比下降7%,全区群众安全感连续位居全市前列。顺义区也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县”、“首都平安区县”等多项荣誉,连续11年被评为“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县”。
难题1:区域整体的“平安建设”中,公安、综治等主责单位“勇挑重担”,其他部门“冷眼旁观”。阶段性任务来临,各部门联手大干一场,转入常态便热情回落,不干这个的不重视,单位不出事不重视,综治部门单打独斗,“平安建设”成效事倍功半。
对策:公开述职加层级考核
再有一个多月,就又到了顺义区所有综治成员单位述职的日子。而每年一次的综治工作述职,早已成了顺义区的一个传统,不仅全区50个成员单位都要提交书面报告,而且还会安排几家重点单位在大会上进行公开述职。
“公开述职的除了上一年度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外,还有在综治考核中不及格的单位和部门。” 顺义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王金广说,“各单位述职的内容就是基于每个单位都签订有的‘平安建设责任书’。”
王金广告诉记者,在顺义,“平安建设”被看作是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大事。平安建设工作不仅被纳入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同时也被纳入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单位“一把手”的政绩考核。在此基础上,全区所有成员单位都建立起了平安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平安建设责任书”,结合自身职责,承诺做到“自己的事自己抓,与自己相关的事积极抓”。“这还不是全部,除了主动承诺外,区里还有一套区综治办对镇街综治办;镇街综治办对村居综治办;派出所和司法所对治保会、民调会的三级考核评价体系,而且所有的考核结果都与干部晋升晋级和奖惩挂钩。”
记者了解到,有责任,有承诺,有行动,有监督,久而久之,顺义全区各级领导对平安建设工作从关注度到参与度和支持度都不断得到提升,慢慢凝聚成了平安建设的强大合力,也使得很多事关平安的政策、谋划得以顺利实行。
2005年,最初由综治牵头,顺义区在北京全市率先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通过“以产引人、以业控人、以房管人”的措施,不断完善人口服务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了全区常住人口规模的适度稳定,人口规模调控的成功经验在北京市广泛推广。此外,平安建设重点工作也得到强势推进。如打非拆违工作中,顺义通过完善机制,多部门的联动,实现了违建的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拆除早。近年来,该区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始终≤5%,实现了违法建设动态归零。
难题2:群防群治是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但在新形势下,单纯靠“说教”、奉献和热情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轰起来容易、坚持难”成了群防群治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对策:经费保障加制度激励
在顺义区的胜利街道,一套“星级反哺”的激励机制,使得过去“请着来”的群防群治工作,变成了如今的“抢着来”;从过去治安巡逻中迟到早退难管理,变成了现如今的正规有序。
说起这“星级反哺”,胜利街道综治办主任李华全有点掩不住的得意:“星级反哺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志愿者实行积分管理。群防群治的志愿者们,每人有一张公益积分卡,详细记录着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项目,每次还会由班组长根据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在积分卡上进行计分。如此累计的积分,就是星级评定的依据。”
据了解,每个志愿者的积分情况每季度公示一次,每年进行一次星级评定。星级评定共分五级,凡是达到三级以上的,街道便会进行表彰,并颁发相应的星级奖牌、证书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凡是积分达到五星级或年满70岁的志愿者,就可以享受到包括家政、义工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反哺”服务。
李华全告诉记者,目前,胜利街道已经有了135名五星级志愿者,开始享受优惠的反哺服务。
王金广说,要实现群防群治工作的长效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激励,同样离不开坚强的财政支撑。每年,顺义区财政都要固定拨付200万元专项资金,另吸引并调动镇村级资金年投入500万元,对上岗的治安志愿者进行以奖代补;同时,通过“以案定补”的方式,对基层人民调解员进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如此,从2012年开始,顺义还将镇村巡防队员补贴经费纳入区、镇两级体制结算,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与100%补贴,其余地区则由区、镇两级财政各负担50%。按此标准,区、镇村每年累计投入近1亿元,确保了广大农村地区有钱用人、有人干事。
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顺义区正在探索将群防群治与农民就业相结合,由政府出资购买群防群治服务,并结合北京市40、50人员就业机制,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提供固定工资和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难题3:基层基础薄弱是长期影响和制约平安建设的一个突出难题,如何实现基层基础建设的科学发展、整体提升,为平安建设筑牢根基,是摆在每一项平安建设工作中绕不开的难题。
对策:强化科技加规范阵地
二十里堡村是顺义区天竺镇的一个中等村,处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也曾经为了村里的平安问题伤过不少脑筋。可如今,二十里堡村不仅仅实现了社区化管理,而且还应用上了高科技的技防手段,整村的“平安指数”节节攀升,去年一年村内发案同比下降了85%。
步入二十里堡村的大门,就进入了全村29个探头的无缝监控之中,设置在村综治维稳分中心的监控室,24小时有巡防队员紧盯。不仅如此,村党支部书记张桓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在提高技防手段上没少下功夫,去年新装上了2个高清探头和3个车辆牌照拍照器。“我们的高清探头不仅人、车都能看的一清二楚,而且还自带红外感应,只要有人进入监控范围,摄像头就能自动发出警报,夜间尤其有优势。牌照拍照器则能把进出村的车辆牌照自动进行拍照、留存,一旦发生情况,随时可以提供倒查资料。”
除了监控,记者在二十里堡村还发现了巡防队员配备的特殊“行头”。每当队员在村内巡逻时,手中总会拿着一个遥控器大小的灰色电子棒,沿途还会在某些电线杠上的电子感应器上扫一下。二十里堡村巡防大队长张春田告诉记者,这套设备名叫“电子巡更器”,专门用于对巡防队员巡逻情况进行检查记录。“村里每班巡防队员都要定时对全村进行巡视,而巡逻线路上设置有10个巡更点,队员每巡至一个巡更点便用手中的巡更棒‘打更’一次。这样一来,他的巡逻时间和线路就会被自动记录下来。”张春田说,有了电子巡更器,巡防队员的巡逻有了“电子监督”,确保了巡逻职责落实到位。不仅如此,村里的12名专职巡防队员,还全部配备了大功率的手持电台,随时保持联系沟通。
王金广告诉记者,像二十里堡村一样,顺义区的19个镇已全部建立了镇域技防平台,技防监控设施涵盖了全区所有重点部位,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部分镇村安装了“进门拍照系统”,对过往人员进行人像抓拍存储,更好的防止了犯罪活动的发生和蔓延等。在此基础上,各社区、村纷纷建起高标准的村级综合维稳分中心,设立的“六站四室”,涵盖了治安、流管、劳动就业、民政、计生、合作医疗等多重职能,让群众不出村就办各种事。2012年3月,顺义区又成立了全市首家诉前调解实践基地,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的作用,至今该基地已调解纠纷1330件,其中52.2%的案件在5天内化解,还有多支特色服务队在调解基层纠纷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顺义区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具有渐进性、动态性、反复性、综合性的特点,依靠坚实的资金保障和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经常抓、反复抓,以人为本重点抓,实现了基层基础建设的科学发展和整体提升,为平安建设筑牢了根基。”王金广说。
·河南濮阳平安建设5方面抓落实合力见成效
·平安建设宣传
·福建岱仔边防:电子政务地图助力平安建设
·陕西:平安建设到“末梢”
·北京市交通委把握三个结合推进平安建设
·黑龙江省集中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