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文峰区有一张网,政府部门和一镇1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管理这张网快乐地工作着,辖区群众在这张网里幸福地生活着。这张网就是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网。
文峰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张卫东是网格化管理的首倡者。他介绍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产生诸多不适应:如“管控型”社会管理理念与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的时代要求不适应;“包揽式”社会管理方式与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不适应等,使社会管理服务出现错位、失位、不到位,新旧矛盾交织,干部疲于灭火。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卫东受到了启发。“2003年预防非典,清查外来人口,干部走街串户,深入群众了解信息,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我隐约看到了做好基层工作的良好路径。”张卫东说。
文峰区委、区政府从2005年开始在甜水井街道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并不断进行完善,逐步形成了符合文峰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运作、组团化服务、责任化落实”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在社区干了12年的甜水井街道办事处后仓街社区主任王建庆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社区工作难干,难就难在没有信息资源,责任没有量化,干多干少谁也不知道。”
如今,网格化管理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不仅让各项工作有的放矢,而且也让工作人员尝到了快乐工作的甜头。
文峰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吴敏介绍说,网格化管理首先是科学划分网格,以社区(村)为单位,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责任片区,一个网格,一名网格长、一名民警、一名包格干部,一支志愿互助服务团队,社情民意在网格内了解,服务管理在网格内落实,平安建设在网格内推进,矛盾问题在网格内解决,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无缝隙,实现了“身边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网格化管理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网格四级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化运作,各职能部门通过网络实现了信息共享、条块联动。在文峰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大厅,记者轻点鼠标,屏幕进入重点人群管理页面,显示目前系统中刑释解教、社区矫正、涉访等10项重点监控人群有558人,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优抚等14项重点服务人群有13735人。
仓街社区第六网格长姜伟说:“过去落实啥政策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是谁来找给谁办。现在信息清楚,是谁需要给谁办。”
网格化管理的另一大特点是组团化服务。文峰区整合各类服务管理资源,打造以公共管理服务、市场组合服务、自我管理服务为主体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网格四级联动服务团队,形成管理服务平台,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如处置问题联动,治安巡防联勤、矛盾纠纷联调,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辖区居民陈景为争一棵树与买她房子的买主发生纠纷,三年来打闹不断。当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室为双方化解了纠纷时,60多岁的陈景如释重负:“三年来我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以后我可以安心了。”
如今,文峰区成立了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邻里互助社”等多种群众自我管理服务组织。形成了团队服务在网格,邻里互助在网格,群众满意在网格的和谐氛围。
张桂芳:调解不为名利只为社会和谐
张桂芳(中)调解成了一起纠纷
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精心、细心,把调解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齐耳短发,精干利落,这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来到安阳市文峰派出所人民调解室采访,记者还没开口提问,张桂芳就介绍起来,思维敏捷,语言精练,句句不离调解工作。
“调解室成立不到3年,两名工作人员已经调解案件123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派出所案多人少的压力,减缓了司法资源紧张,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张桂芳认为调解的最大好处是既能彰显法律的尊严,又能案了事结,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2010年7月,文峰区在实行网格化管理时,在辖区的4个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室。当时60岁的张桂芳从社区主任的位置上退休后在家休息了两个月。听到组织召唤,她二话没说就当上了人民调解员。凭借自己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余热,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精心、细心,把这份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说起调解技巧,张桂芳说对不同的人得用不同的办法,比如对急性子的人得让他冷静,对不讲理的人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面对各种繁琐的纠纷和不同的当事人,张桂芳总结出了“心情调解法”、“换位思考法”、“冷却降温法”、“面对面、背靠背调解法”等多种调解技巧。
“我们调解的案件,法院里有的我们有,法院里没有的我们也有”
文峰派出所辖区地处安阳市老城区和商业区,人流如潮、车水马龙,但道路狭隘,百姓住房及生活环境较差。在这个流量大、容量小的空间里,各种突发性、不确定性的矛盾纠纷居高不下。张桂芳说:“我们调解的案件,法院里有的我们有,法院里没有的我们也有。标的大的有几百万元,小的不值一分钱。”说起调解的时间,张桂芳说:“快的在调解室里一会儿就结束了,麻烦的跑几十趟得几个月。”
2012年10月9日,家住安阳市北门西的梁某家意外失火,殃及4家邻居和4个租房户,其中一名小伙子半个月之后就要结婚,大火将他的结婚用品全部化为灰烬。他们多次找梁某索赔,梁某不冷不热的态度让矛盾日益激化,小伙子手持菜刀要与梁某拼个死活,其他人集体上访求助。
面对群情激奋的受害者,张桂芳给予他们极大的理解和宽慰,同时善意告诉大家不要着急,这是一场意外事故,梁某是最大的受害者,大家都是邻居,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要相信事情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一席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
为尽快掌握第一手材料,张桂芳和同事不顾工作一天的劳累,当晚就深入火灾现场,逐门逐户查看受损情况,并和消防部门联系,了解事故原因及责任划分等相关信息。接下来,调解室又连续5天组织召开由多方参加的协调会,一边耐心地做受害人的疏导工作,一边从法、情、理入手,重点做梁某的思想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桂芳的不懈努力下,这起因意外失火而引发的多户多人的矛盾纠纷终于得以平息,也避免了一起群体恶性事件的发生。
调解里有法,调解里更有理、有情。2011年5月8日,在安阳务工的开封杞县农民去某建筑工地讨要工资时,与承包方发生了冲突,其中一名务工人员眼眶骨折。文峰派出所民警接警后,认为这是一起因拖欠工资引发的劳资冲突案件,如果单纯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可解决不了务工人员工资拖欠的问题,同时还可能再次出现新的冲突,于是将该案交由调解室进行调解,希望达到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接案后,张桂芳立即和劳资双方分别谈话,动员他们接受调解。经了解,承包商曾口头允诺务工人员完成整个建筑工程,但工程进行半年后,承包商单方终止协议,并按低于整个工程平均每平方米应支付的劳动成本与务工人员结算工资,从而引发劳资冲突。
张桂芳认真研究有关法律,虚心请教专业人士,在向承包商讲明国家法律的同时,用人情大义、公序良俗对其进行耐心细致、于情于理的说服教育。针对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张桂芳教育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依靠法律,盲目的、冲动的行为只会给自己和社会造成更大伤害。
经过张桂芳和其他调解员3天艰苦不懈的努力,劳资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务工人员高高兴兴地拿到了19万元的工资款,同时也妥善处理了受伤务工人员的赔偿问题。务工人员专门向文峰派出所、文峰区委政法委写感谢信,赞扬调解员用智慧和辛劳平息了一场可能进一步激化的劳资纠纷,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调解工作没有节假日,有时还要挨骂挨打
在张桂芳的调解工作中,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没有节假日的休整,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只要有需要调解的矛盾纠纷,任何时间都是工作时间。让张桂芳难以接受的是,调解纠纷的时候不但经常要听难听的话,还会挨骂甚至挨打。
去年7月的一天,一名老太太在路边买饮料,与卖饮料的发生纠纷,撕扯中老太太倒在了地上,随后住进了医院。老太太的女儿和商贩正在调解室里接受调解,老太太娘家的一群人闻讯赶来,一进门抓住对方就打,张桂芳也被打倒在地,胳膊上背上多处受伤。民警赶来控制了事态,怒斥打人者:“人民调解员你们也敢打?她是给你们处理事情的。”得知打错了人,老太太一方急忙向张桂芳赔礼道歉,请求不要追究他们的责任。张桂芳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平静地说:“你们的纠纷接着调解吧。”当事双方被张桂芳的敬业精神和宽宏大量感动了,都表示不再说买饮料的纠纷了。
问起挨打挨骂时的感受,张桂芳说:“我是人民调解员,是给别人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受点委屈没什么。”
“只要组织需要,我就要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2010年,张桂芳被授予安阳市“十佳民调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2月被评为“全省人民调解能手”;2012年8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称号……面对一项项一个比一个高的荣誉,张桂芳说:“我是一名党员,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一定不负重托,全身心投入,不计回报地去做好每一起调解工作。”她说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一回到家里就蔫了,但一到工作岗位上就精神抖擞,那是因为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在支撑着她。说到这里,记者才仔细打量这位不计名利辛勤工作的人民调解员,她已经62岁高龄了。“你准备干到多大岁数?”面对记者的提问,她不假思索地答道:“只要组织需要,我就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即使有一天退下来了,我还可以在社区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采访结束,张桂芳送记者出门,拍着记者的胳膊低声说:“不要写我个人,要写就写调解工作,很多调解员都比我干得好。”那一刻,这位瘦小的老人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许多。 记者段君伟 特约记者 边天亮 通讯员 侯尚法
·河南南阳:改进工作作风抓实抓细见成效
·河南南阳:打击犯罪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河南南阳:转变执法方式实现多元接访
·河南南阳:出台从严治警十项规定
·河南南阳:整顿管理提升公信
·河南南阳市检察系统开展专题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