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他每天都拖着残疾的身躯,奔波于大街小巷、社区楼院,哪怕右腿的假肢经常会将皮肉磨得血肉模糊,哪怕一次次累倒在地上站不起来。渐渐地,他走进了群众的心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23年,他每天都怀着满腔的热情,剥丝抽茧般化解矛盾、解纷止争,有时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有时饿着肚子忙活到深夜。就这样,他所到之处,家庭和美了,邻里和睦了,社区和谐了。
有人把基层人民调解员比作社会和谐的
基石。张文远就是这样一块默默无闻地嵌在共和国和谐基座上的石头。
在担任焦作市焦南街道站东社区人民调解员的23年时间里,张文远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00余起,涉及人数3200人次,调成率在98%以上;他在工作中总结出的以褒扬激励法、趁热打铁法、真情唤醒法、利弊分析法、模糊处理法、单独谈话法、责任分清法、舆论震慑法、换位思考法为核心内容的“九巧工作法”,极大地提高了调解成功率,被广大基层调解员奉为圭
臬;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河南省十佳人民调解员”、“河南省首届调解之星”等荣誉称号。
一些群众看着他实在心疼,就劝他不要再干了,他总是笑着说:“让家庭和美、让邻里和睦、让社区和谐,是我最大的心愿。”
近日,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刘满仓在焦作市基层调研时,对张文远23年如一日坚持义务调解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13年5月13日上午11时。
47岁的张文远拖着右腿假肢,缓慢地走上焦作市焦南街道站东社区办公楼二楼。
坐在会议桌前,他将一瓶矿泉水用不灵便的左手搂过来交到右手,勉强抓稳后,用牙齿将瓶盖拧开,拿起喝了一口。
这让人很意外:这样的他,就是我省首个拥有个人调解室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张文远?!
“2008年的一场车祸,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手也不那么灵活了,而且让他1998年截肢的右腿再次受到重创。”社区主任金爱文说,“不过这些都不影响他做调解工作和社区的其他工作,社区里有了矛盾,只要有他在,即使不用多言,他的意见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不中了咱找张文远,看他咋说。"这是社区群众在遭遇难解的纠纷时,经常说起的一句话。”
“有人说是因为我有威望,有人说是因为我有调解水平。”张文远说,“其实我知道,这是23年来,我和群众之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感情,与群众对和谐生活的渴望,最终变成大家对我的信赖。”
走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张文远
在谈话间,社区副主任韩蕾拿来一张条子,上面写着新华社区一位群众的电话。
“这个群众上午打来电话,指明要让张文远调解他遇到的纠纷。像这样"跨区"求助的事情很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都是慕名而来,张老师都会热心给予帮助。”韩蕾说。
张文远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对方本想下午就来社区面谈,张文远给他约到了明天,因为下午还有个纠纷需要调解。
张文远所说的下午的纠纷,是辖区72岁的周老太反映到社区的。
近日来,周老太碰到了发愁事儿,她原来的邻居虽然人搬走了,但依然在她家墙外种菜,把菜种到了自己的墙根不说,还用粪肥施肥,现在天儿热,气味熏得她无法忍受。她自己尝试着和对方沟通了几次,结果双方竟然越说越恼,无奈之下,他来到了社区反映。
从社区到周老太家,曲曲折折三四百米的距离,骑电动车太多拐弯,张文远走了将近20分钟。下午3点,张文远带着调解员姜瑞萍如约来到了周老太家。
“张主任(社区副主任、调委会主任)你咋亲自来了?太不好意思了,你走路不方便,还为我这点儿小事儿专门跑。”周老太内疚地说。
“咱社区也不会出啥大事儿的,不过咱群众的事儿也都不是小事,走,咱去看看。”张文远说着就往外走。
周老太更显得内疚,因为从她家到菜地,要经过一段坑洼不平的废地,正常人走过去都困难,何况张文远。
在张文远的坚持下,周老太领路走过去,这段30多米的坑洼路面,因为右腿假肢不好控制,几次险些摔倒在地。一来一回,他已经满脸是汗。姜瑞萍心疼地说:“你前几天摔了几跤腿脚还肿着,这一趟下来估计又得加重了。”
张文远没有接话,对周老太说:“我看了,她那样种菜是不太合适,听你说对方是个说话强硬的老太太,那你们碰面了要特别注意,别为了这几颗菜把身体气坏了就划不着了。你放心,这事儿交给我办吧。”
周老太说:“就是,你来了就啥都不说了,你咋说就咋办。”
解决好周老太的烦心事,回到社区调解室,一位有些面熟的老同志已经等在了那里。
“我姓司,是你们社区老焦的同事,上次你在老焦家调解他家的纠纷,我是被老焦请来的见证人,我看到你这个人做事公平公正,有水平,所以今天专门来找你帮我调解调解我自己的事儿。”老司开门见山。
张文远这才想起那件让他头疼的调解案子。
辖区的老焦有三个子女,在政府拆迁老宅时,当时单身的他将老宅置换成三套房子分别给了三名子女并签了约定,后来老焦再娶后,要求孩子把三套房子合约全部收回,引起了子女的强烈不满,家庭就此产生纠纷。为了调解他们家的矛盾,张文远跑了十几趟,每次都要上下爬楼,最晚一次调到晚上11点,最终将这家的矛盾化解了。没想到,眼前的这位老同志竟然是那次调解时老焦请来的见证人。
老司个头不高,说起自己的“委屈”情绪激动。
老司说了一个小时才算停下。张文远认真听完,老司的情绪消了大半。
十几年的调解工作,张文远总结出了褒扬激励法、趁热打铁法、真情唤醒法、利弊分析法、模糊处理法、单独谈话法、责任分清法、舆论震慑法、换位思考法为核心的“文远9巧工作法”,对这样的当事人陈述,他一点不觉得陌生。
“刚开始一定要让当事人把事儿说透,把情绪发泄出去,在下面的调解中,再灵活运用这9个工作法,事情很少有调解不了的。”张文远说。
据社区统计,张文远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00余起,涉及人数3200人次,纠纷调解率达100%,调成率达98%。
“也是群众信任,调调都能调好,就是有的少跑几趟,有的多跑几趟。”张文远笑着说:“每年调解百十起案件很正常,有些简单的当时就调解了,没有入卷归档的更多。”
张文远说起来轻松,但他调解时由于不停走路、上下楼,假肢会因为长期摩擦将皮肉磨得血肉模糊,十余年的时间,他骑坏了4辆摩托车,更换了4副假肢。
在记者的请求下,张文远脱下来左脚的皮鞋和袜子,此时,他的左脚早已异常肿胀,大半变成了紫色。
5月14日晚9点半,张文远刚去给自己做了个拔罐,背部到处紫红在家上网看新闻。听到记者推门进来,他忙穿上衬衫。
这是个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家,家具十分简单,如果不是加了点改造,会显得更加狭小。在客厅显眼的位置,挂着他和妻子、儿子的全家福。
两个月前,张文远的儿子举行婚礼。虽然是在老家办的婚礼,张文远没想到来那么多客人,很多调解案件的当事人、办事处的群众,甚至还有叫不上名字的人都前来道贺。
“我是一个普通通的人民调解员,没有权没有钱,儿子的婚礼却有这么多人来祝贺,是因为他们认可我的为人、我的工作,我感受到了莫大的荣光。”张文远说。
张文远成长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家里只有父亲一人上班,要养活张文远和他的3个姐姐,家庭一度十分艰难。
1985年,张文远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第一年就拿下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并且很快从外地线路调回了焦作。3年后,张文远遭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不幸,正在工作的他,被两辆相对行驶的火车带起的气流刮倒,右腿被轧断。
养好伤后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焦南街道社区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崭新篇章。
其实,张文远“成名”很早,10年前他在社区工作时就受到省市领导的关注。他的身上荣誉一串:焦作市再就业先进工作者、焦作市“九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十五”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焦作市解放区十大青年创业标兵、十大杰出青年、社区建设先进个人、“十五”省优秀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焦作市第四次残疾人联合会大会代表,焦作市人民调解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光荣称号、焦作市2007年度“十大感动人物”……
在张文远默默付出的背后,缺不了他妻子的全力支持。虽然当着妻子沈艳梅的面他说:“一天几个电话问我吃饭没?衣服穿够没?下雨走路注意点。太烦。”但等妻子离开了,他却感慨地说:“艳梅对我真是好!我出车祸后,她为了方便我工作,借了几千块钱给我买了一辆摩托车,第一辆骑坏了,就又买一辆,因为怕车不好老坏折腾我。”
“一直以来政府都对我的工作这么认可,群众那么信任,家庭那么支持,我没有理由不干好工作。”张文远说。
到现在,妻子沈艳梅也不知道张文远做社区调解工作13年,在调解中垫了多少钱。
“其实也没多少。有一次调解,双方就为100元钱僵到那儿了,我就偷偷垫出来,说已经谈好了,双方顺利和解。辖区有困难群众,平常就尽量帮助,有次有人敲我家门说水费交不上了,几十元钱我也就帮了。有时候群众有纠纷,修个管道什么的,我就垫付了,也花不了大钱。去调解原来骑摩托车烧油,现在骑电动车用电,对家里也不是啥大问题。”他说。
2008年,张文远再次遭遇严重车祸,躺在医院3天后才醒过来。醒来后,他说不成话,人也认不清,就看着病房里人流不断。
“病房里成箱的奶堆成小山,鸡蛋放得遍地都是,鲜花一堆一堆的没地方搁。领导和辖区老百姓都过来看望他,文远这么多年的付出,老百姓都看到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沈艳梅说。
再次受伤的张文远的右腿加剧了损伤,双手也不那么灵活了,还险些丧失了语言功能,但即便如此,两个多月后,就有人登门造访,让他帮忙调解纠纷。
2009年的大年三十,张文远的身体还没恢复,辖区的老张就敲开了他家的大门:“你帮帮我,债主坐在我家不走了,锅碗瓢盆都摔了,这年眼看就过不成了,要不然我也不会来请你。”
张文远没有犹豫,拄着拐棍就去了他家,经过3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解,才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了还款协议。张文远回到家就倒在床上起不来了。
在养病期间,辖区因为下水道堵塞的问题起了纠纷,居民又找到他说:“也不用您说什么,您到那儿一站,这事儿基本就成了。”果然,张文远一到,没说几句,问题就解决了。
辖区百姓知道张文远处事公平公正,还是个热心的好人,家里有困难就找他商量。张文远都尽力而为。
“有孩子上学的,有想找个临时工作的,有想申请贷款的,只要不触碰原则,我都尽量帮助一把。”张文远说:“我负责我们社区的小额贷款,有急需多申请一些的,我就作保多申请几万元。2005年至今,经我手办理贷出去的500多万元,没有一笔拖欠的,我们社区因此还被评委焦作市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
辖区48岁的丹永安两个双胞胎儿子今年20岁了,都是脑瘫儿。20年间,丹永安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独自一人将两个孩子拉扯大,仅留下家徒四壁。
性格内向的丹永安很少对人显露情感,张文远则是他最信赖的人。
痛苦的时候,他会给张文远说说心里话,有时会流泪说很久;有什么想法,他会给张文远发短信,有时会一天几条。
有一次,一个邻居因为孩子的纠纷辱骂自己的儿子傻,内心积郁已久的丹永安与其产生了激烈的争吵,正好被张文远见到制止,并化解了双方的怨气。
“上次如果不是他,我真忍不住要掂刀拼了。我妈去世前,他来看我妈,我妈拉着他的手不松,说我们家变成这个样子,你一点不在意,还经常来看望,真是个好人。”丹永安说。
张文远说:“你只有付出真心,才能换来群众信赖。”
即便身有残疾,张文远也时刻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白衬衣总是干干净净。他也这样要求自己14人的“文远调解工作队”。
“调解靠我一个人,力量远远不够,现在这个调解队伍的工作热情和能力都很强。我常给他们说,我们出来做调解,其实是靠着政府支持的强大后盾,之所以能做出点成绩,也是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所以一言一行都得注意,不能让群众有意见。”张文远说:“我们获得的荣誉越多,承担的责任就越大。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荣誉,不是因为这些荣誉给你带来了什么,而是一旦你破坏了这些荣誉,也就破坏了群众对你的信赖,也就破坏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