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爱民月”活动的深入开展,密云法院巨各庄法庭探索出了司法为民新举措——建立民情日志制度,充分利用“民情日记”这一载体,真实地记录村情民意,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努力增强法官为民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有效促进了司法和谐。
“民情日记”架起“连心桥” 倾心问民需
“走访地点:密云县东邵渠镇西邵渠村,走访对象:王奇(化名),反映问题:邻居拆墙阻止其建西厢房,要求恢复院墙原貌,让其继续进行施工”、“走访地点:密云县大城子镇聂家峪村,走访对象:张力(化名),反映问题:自己年老体弱,没有经济来源,两个儿子都不赡养自己……”字字句句,情况简洁明了,而看其办理情况一栏,清晰地注明:“通过多次调解,双方情绪有所缓和,被告同意在原告王奇不侵害其采光权的高度内进行施工建设”、“经与村委会、民政部门联合,为张力办理低保,两个儿子同意半年一轮班对老人进行赡养”。小小“民情日记”,记录百姓疾苦,传递百姓呼声。
巨各庄法庭远离县城,辖区多山区,交通不便,在长期的审判实践的基础上,法庭决定每周抽出一到两天,通过巡回审判、案件回访、法制宣传等形式,主动到农村与群众面对面,将所了解的群众的诉求和愿望,遇到的难题、关心的热点问题及对法院工作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以“民情日记”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做到百姓冷暖有人问,群众呼声有人听,司法为民更加“接地气”。
“民情日记”打造“信息库” 悉心解民忧
“不给我赔钱,我绝对不离开!谁拆我的棚子,我和他没完!”于某情绪激动,腰间别着一把斧头与施工人员对峙。于某是原居住住宅上的村民,村委会在拆迁周转安置中已经对其进行了合理补偿,但于某坚持认为村委会应对其另行进行补偿,于是在原住宅基地重新搭建一处小棚子,在内居住数月,且拒不离开,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建设进度。法庭在对“民情日记”进行梳理过程中,意识到这一事件的紧迫性,负责人付铁军遂带领专门工作组多次赶赴现场,仔细解答于某的问题,并告知其正确的解决途径,最终于某同意暂时搬离施工现场,保证了该工程的正常施工。
自制定“民情日记”以来,法庭共收集村情民意百余条,并将采集到的民情信息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归置,制成法官联系群众的“电子信息库”,实现了“鼠标一点,民情尽显”,凸显未来工作着力点。依托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借助“民情日记”,法庭协助镇政府解决了天然气管道铺设、新民居建设腾退拆除周转安置等重点工程建设纠纷9起,协商处理纠纷45起,告知群众解决途径和渠道78起。
“民情日记”成为“对照表” 评比获双赢
“这个月记了几篇?”,“给我看看你的日记,看看你那片主要是哪些事儿。”,“哎,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遇见……”干警们正兴致勃勃的交换着“日记本”。
为将“民情日记”工作落到实处,法庭通过宣传栏、本院网站等形式将日志内容对外公布,把新搜集到的群众困难和问题“晒”上去,把解决问题的举措、结果“晾”出来,实行开门评警。另外,法庭把落实“民情日记”纳入到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中,适时召开“民情日记”工作小结会,利用“日记评比”方式,促使广大干警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照评价明确方向,不断提高执法工作能力,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巨各庄法庭以“爱民月”为契机,以“民情日记”为载体,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延伸审判职能,深入基层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让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关爱和温暖,拉近了法官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良好的司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