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生硬的“神速辟谣”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完善辟谣的相关机制中,把握好辟谣时机,改善辟谣方式也很重要。
“及时辟谣,回应民声关切很重要,但过于仓促,缺少必要的调查和足够依据,就只会弄巧成拙。”胡仙芝说,“以往有些谣言疯传,主要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第一时间回应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再作修补式回应,甚至推翻之前的答案,这样事情就难办了,往往会越弄越被动。甚至越解释,公众疑虑越深。”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8月初网上一组艳照引发热议,多名用户发微博指照片主角系安徽庐江县领导。随后,庐江县作了第一次辟谣,称这组涉及县领导的艳照完全是PS的,纯属“造谣中伤”。但第二次辟谣,却又否认了第一次辟谣的事实。
庐江县这两次辟谣,徒增网民的“怀疑指数”。
可见,相关部门如果未调查清楚就草率发言,或在辟谣中语气简单生硬、含糊其辞,都会伤及辟谣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有些政府部门辟谣效果欠佳,还因在方式上习惯于生硬地直接否认,又缺乏第一手的信息披露,以及缺乏对公众关心的疑点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这会让公众对“传言”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传言’不等于谣言,只有通过有效辟谣,才能还原‘传言’的真相。”沈友军认为。
“网络谣言的产生,尽管源于少数人别有用心和部分网民信谣传谣,但政府部门也要提高辟谣效果,提高自身公信力。”沈友军说。
“传言”真相源于公信力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从舆论传播规律上讲,越早让更多人知道实情,就越能将谣言遏制在萌芽阶段,这就需要用一种高效的手段传播来自政府的权威信息。
“政府的坦诚透明,公民的理性程度,应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胡仙芝说,“政府具有极高的公信力,自然辟谣效果就会很好。而信息透明越及时,谣言即便有,在客观事实面前,也容易被瓦解。”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政府只有合理快速公开信息,才能使谣言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胡仙芝认为,“在传言或谣言出现后,公众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听哪一个部门、哪一个机构的信息发布,以及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有效传达,更有利于澄清事实,都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公权辟谣时要有事实根据、有论证、有把关,排除信息来源与谣言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交换。”胡仙芝建议,
“此外,辟谣也要掌握语言技巧。使用更新、更准确的语言,直接切入公众最关注的信息,以充分的依据进行充分的解释,才能让及时的信息公开,不至于引发更大的猜忌,这对辟谣至关重要。”胡仙芝说。
“网络谣言能够传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令网民信服的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翁昌寿说,“政府必须强化自身公信力,成为网民在听到传言时首先想到和依靠的消息来源,因此需要在观念、作风、机制上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减少政府信息与网民信息的不对称性。”
同时,沈友军还建议,要加大对造谣者的惩罚力度,同时政府必须在提高自身公信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公众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公众只有不信谣,不传谣,才算具有社会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公民素质。□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北京市消防局辟谣:办班卖器材是骗局
·假“求辟谣”而真造谣之警示
·警方辟谣:“江西食凤爪染禽流感”系谣言
·京华时报:“毒”大米不能止于辟谣
·新交规八大传言辟谣更需要反思
·公安部辟谣:八个传言均有误,新交规不涉及罚金
·公安部辟谣:八个传言均有误,新交规不涉及罚金
·公安部辟谣新交规8个传言 否认开车抽烟记分
·警方辟谣:今年交通违法到明年办要多扣分属谣传
·辟谣为何总是“跑”不过谣言
·沈阳从重处罚“打假”传言 派民警下基层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