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17日两天,国内8家航空公司共计16个航班接到虚假恐怖信息,导致返航、备降或推迟起飞。这被业内人士形容为在世界民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事件,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日前,公安部发出通知要求对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威胁民航飞行安全的行为严格按刑事案件立案侦查。
航空的安全问题容易引发恐慌和造成巨大损失。笔者认为,治理“诈弹”威胁频发,要做到宣传与打击“双管齐下”。近年来,我国以恐怖信息威胁航班案件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法力度过轻,违法成本过小,难以形成威慑力。因此,从打击方面来讲,就应从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从宣传方面来讲,应在普法宣传教育上做足文章。纵观“诈弹”威胁案件的成因,无非就是一些乘客为自己赶上航班而故意制造恐怖信息令航班晚点,或者是为泄私愤“报复社会”,甚至还有一些人纯属恶作剧。因此,要加强普法宣传,让公众了解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江西省万年县公安局 朱根明)
·“诈弹”事件何以一再上演
·必须依法严惩民航“诈弹”犯罪
·江苏南京警方速破“诈弹”案
·“诈”弹行为应独立入罪
·航班“诈弹”将被刑事立案从重从快打击
·“航空诈弹”频现 法律如何“亮剑”
·“航空诈弹”频现 法律如何“亮剑”
·飞机“诈弹”,不仅仅是虚惊一场
·航班"诈弹":媒体建议严惩 法律如何发力1 2
·“航班诈弹”还需法治排险
·民航“诈弹”“拆除”更要免除
·“诈弹”频袭,法律如何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