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如何有效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如何加强治安防范,建立健全治安防范控制体系,提升群众安全感?如何健全重点地区、要害部位、特殊行业安全防范制度,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如何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中原梦”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昨日召开的河南省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各省直相关单位、各省辖市委政法委等27个单位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各自在综治基层基础、治安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中原“平安梦”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本次座谈会的召开,为今年河南省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郑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黄保卫:
突发性事件的导火索往往是由“小事件”引发的,只有敏于洞察“小事情”背后的“大问题”,侦破“小案件”、消除“小隐患”、平息“小信访”、解决“小问题”,才能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问题,职能部门条块分割、职能壁垒、相互推诿、责任缺失,老百姓遇到困难、发现问题,不知道向谁反映、由谁解决。郑州探索建立了网格化模式,全市划分为197个一级网格、2996个二级网格、18089个三级网格,5万名党员干部、20万名自治力量定格到网格中,网格长对网格内的综治事务负全责,网格内出现问题,就追究网格长的责任。网格长将这种模式亲切地称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网格我负责”。
洞察“小事情”解决背后“大问题”
开封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蒋美兰:
制定了基层政法综治部门规范管理的“五好三全三满意”工作标准。“五好”是基层基础阵地建设好、基层基础队伍建设好、基层基础管理秩序好、基层基础环境卫生好、基层基础工作成效好;“三全”是台账齐全、资料齐全、制度齐全;“三满意”是群众对公正执法满意、服务群众满意、公众安全感满意。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创新。明确建立平安建设“四体两化”工作体系,即社会管理体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建设组织体系和社会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把“四个体系”在乡镇办事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格化和信息化得到延伸,做到基层政法综治工作全覆盖、无空当、无死角。
夯实基础工作做到“五好”“三满意”
洛阳市副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沈庆怀:
拓宽行业专业调解领域。完善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衔接机制,按照组建医调委、交调委等行业专业调解组织的模式,在国土、城建等其他8个部门,指导成立行业专业调解组织,把矛盾纠纷解决在部门或系统内部。完善乡镇(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保障人民调解专用场所、经费,落实调解奖励经费。在全区182个乡镇(办事处)探索成立“调解专家团”,聘请当地懂法律、素质好、声望高的专业人员,负责调处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疑难纠纷,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同时,严格追究责任,对因失职渎职发生重大不稳定案事件的地方和单位及其主要领导,硬起手腕问责,坚决予以查究,直至一票否决或者免职。
加强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平顶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富兴:
继续推进“人防专业化”建设。根据需要适时增加专职巡防队力量,以警务室为依托,全面落实“一室一警”、“一警三协”,把巡防力量延伸覆盖到全部的中心村和治安问题突出的行政村。加快推进“保安三进”(进学校、进楼院、进单位),年底前实现学校、单位保安全覆盖,社区楼院保安进驻达到90%以上。
大力推进“技防信息化”建设。年内实现市、县、乡三级视频监控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快建设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动情报信息研判与打击犯罪、治安防范有机衔接。
加快推进“物防智能化”建设。完善城区出入口、重要部位智能卡口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安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张曼如:
实现综治暨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要靠基础工作的提升来推动。一是强化搞好“两个排查”,排查整治治安乱点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今年围绕抓好“两个排查”,重点完善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等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并在村(社区)配备专职调解员。二是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今年,重点推进县、乡、村三级视频监控平台升级改造、联网互通,积极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式、全方位防控体系,实现对社会面治安的有效管控。三是强化社会服务管理。拟投资3000万元,搭建全市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六大要素的管理,提高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抓基层基础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鹤壁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徐合民:
老百姓最痛恨什么就打击什么,老百姓最关注什么就着力什么,积极顺应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是打防并举,增强群众安全感。打好“五场硬仗”,强化“六项整治”,构建“六网覆盖”,开展“六安联创”,确保打得有力,防得严密。
二是化解矛盾,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行三级联动巡回现场研处机制和“八项制度”(错峰、坐班约访、现场办公、回访、专业调解联动、工作台账、三级督办),健全“三调联动”大调解体系,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是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警民干群关系,深入开展“干部干警下基层、排忧解难送温暖”活动。
新乡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弋振立:
抓社会矛盾化解中心建设。排查梳理各类矛盾纠纷,保持大局稳定;强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中心(信访接待大厅)规范化建设,构建集维稳综治信访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抓严打整治。抓好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工作。健全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场所、部位的治安整治。
抓基层平安创建。进一步落实综治成员单位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联创联防。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社区(村庄)、平安小区、平安家庭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濮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李刚:
市委、市政府将“满天星”技防体系纳入十项民生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强力推进,加强视频监控体系改造,构筑市县乡村四级联网、三级平台、城乡一体的技防网络。投资4056万元建成应急联动指挥中心。1至4月,共借助监控侦破案件264起,占侦破案件总数的28%,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135名。
加强三无(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治安防范措施)小区的治理,把“三无小区”专项治理作为平安建设的着力点,累计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治理改造507个“三无小区”,使“三无”变“三有”(有主管单位、有物业管理、有治安防范措施)。
焦作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长丁保东:
把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向基层,推进“三化三平”工作。
“三化”就是通过项目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运作,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效率不高问题。以项目化为抓手,建设一批平安基础工程。以规范化为载体,建设基层工作平台。以信息化为支撑,提高基层工作效率。
“三评”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政法机关执法质量评估和社会治安打防绩效评估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基础责任制、关键环节、重点工作不落实问题。一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二是建立政法机关执法质量评估机制。
许昌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蒋克勤:
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月报告制度,市、县、乡、村(社区)层层排查,逐级上报。
加强专业调解组织建设。已在金融、保险、医患等领域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专业调解组织,下一步将在土地纠纷、消费维权等领域建立专业调解组织。
深化诉调对接工作。全市已建立诉调对接中心(点)73个,下一步将在全市普遍建立推广“党委政府领导保障、法院主导创建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法官指导化解纠纷”的诉调对接运行模式,引导当事人自愿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漯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李亦博:
目前,全市技防基本实现全覆盖,今年将重点围绕发挥技防的实战应用效能做工作。建立技防监控员队伍,把技防设备操作、实时监控、应急处置等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建立专业的技防管护队伍,加强对技防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有效提高技防实战应用效能。抓好公安专职巡逻队、保安专职特勤队、专职治安巡防队和村级义务巡逻队等队伍建设,施行网格化巡逻。在网格化社会管理方面,形成“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定其责”的工作局面,努力做到社会管理服务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
三门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汤立明:
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立体化、网格化、视频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推广向阳警务室的“社区信息智能采录仪”和“社区警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着力破解社区民警采集基础信息人海战术、手段滞后等难题。二是在县级公安机关推广灵宝市做法,组建机构独立的情报信息中心,设立情报信息、网上作战、视频侦查“三个中队”和综合办公室。三是着力抓好大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市公安系统已建成一体化警务综合平台,形成了各警种间信息无缝对接网络。
南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智慧:
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对象涉及方方面面,百病一方难以收到实际效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从入学起全部建档,建立起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帮扶机制;在镇平县探索开展流浪乞讨儿童帮扶帮教工作,建立了由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多部门联动的帮扶救助体系;在市一级层面,成立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初步构筑了覆盖全市的青少年心里健康保护网络。今年,将进一步提升综治基层服务管理项目建设的特色化、精细化水平,增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陕西:平安建设到“末梢”
·北京市交通委把握三个结合推进平安建设
·黑龙江省集中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日活动
·四川犍为创新“三联”模式推进平安建设
·河南济源:平安建设义务宣传走上街头
·河南省会开展平安建设“细胞工程”创建活动